▲▲杨史辉
榕江,揭阳的母亲河,由南、北两河汇合而成,是粤东地区仅次于韩江的第二大河流。榕江沿河历史文化深厚,物产丰富,胜迹繁多,自然风光旖旎。
自宋朝揭阳县重置以来,因为榕江,榕城成为一个重要口岸,在对外尤其是对东南亚的物产与文化交流上有过辉煌的历史。至明清两代,成为潮州府属重要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清朝乾隆中期两次任揭阳县令的刘业勤在《天后庙重建碑记》中写道榕城港的繁盛状态:“揭地濒海,其土沮洳,近达漳泉,远通吴越,商船贩舶出入于稽天巨浸中”。
川流不息的榕江,历史上航运发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从木船到电船,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清朝光绪三年致仕寓揭的福建巡抚丁日昌购买了一只小洋船在榕江上航行,光绪十八年(1892)潮阳商人集资购买二艘汽船行驶于汕揭之间,自此古老的榕江响起了汽笛声,写下榕江航运史上新的一页。
当年榕江是重要的水运枢纽,榕城北门的客运码头是很多海内外揭阳人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过去到南洋谋生的揭阳人,大都是从揭阳坐船到汕头往南洋。儿时常听母亲说起当年到码头送别亲人到泰国谋生的情景,“一船目汁一船人”无可奈何去“过番”,每当谈到这段往事,母亲总是热泪盈眶。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榕江是揭阳的一条黄金水道,大小木船、机帆船、小电船往来穿梭。位于老揭阳县城北门的“火船头”客运站,每天客轮开往曲溪、炮台、关埠、汕头。清晨,码头人头攒动,外出工作的、探亲的、小商小贩等,挑竹箩的,提网袋的,携儿带女,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人们纷纷登船,船上响起隆隆机声,轮船在烟波中前行,激起簇簇白色的浪花。在船中观赏两岸风光,赏心悦目。航行到每一个站电船都会提前鸣响汽笛,汽笛声响起,随风传送。夕阳将降临时,又是一声汽笛长鸣,从汕头开往榕城的客轮靠岸,码头上早已聚集着迎接亲友的男女老幼,欢声笑语,还有小摊贩摆卖特产的叫卖声,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陆地运输四通八达,水上运输逐渐冷落,原来从榕城到汕头需4至5个小时的客轮被汽车代替。榕江客运停运,榕江上电船的汽笛声消逝于岁月的深处,“火船头”也成为历史地名,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
如今,每次在榕江边漫步,脑海中总会回忆起熟悉的汽笛声,它像一首远去的歌谣,在心头吟唱,在耳边回响。近年来榕江整治已见成效,夜晚江边漫步,更增一份喜悦和感慨。看江城崛起,新建的大桥如长虹卧波,两岸高低错落的楼宇,穿梭不息的人流,溢彩流金的灯光,美不胜收。遥想当年艟艨云集、渔舟汇聚,渡船往来,感受星移物换、时代变迁。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丽日蓝天下的榕江,平缓的江流上波光粼粼,江堤绿树翠竹红花把江水染得似碧玉似云霞。江堤外面,平畴沃野,远处青山叠翠,峰峦竞秀,如诗如画。江水清澈,鱼虾漫游,白鹭翩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榕江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一代代的揭阳人,成为这一方土地人民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力量源泉。榕江上电船的汽笛声已成遥远的绝响,榕江水依然奔流向前,汇成时代的潮流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