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娜
一提起刘姥姥,大家都不陌生。
刘姥姥,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太太,她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可谓是“豆芥之微”,却是曹公不吝笔墨大书特书的次角,作为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见证着贾府的“盛极而衰”。
全书当中,刘姥姥三进贾府,都写得非常精彩。
一进贾府,刘姥姥是厚着脸皮来讨生活的。刘姥姥丈夫早逝,上了年纪的她,只得跟着女儿一家生活,但女儿一家日子也不好过,眼看就青黄不接,过冬都成了问题。为解当下燃眉之急,刘姥姥便带上小外孙板儿去“连个宗”的亲戚贾府王夫人那里“打秋风”,以盼得到接济。生活万般苦,求人最是难。她来了,心里忐忑不安,说话语无伦次。见到十七岁的王熙凤,她跪在地下拜了数拜,未语脸先红。这一画面是很漫画式的。这样的刘姥姥,在年少的我们眼中,也许看起来有些好笑。
因王熙凤救济的二十两银子,对刘姥姥贫寒之家而言,一年的吃穿用度都有了保障,那年的年关得以平稳度过。
蟹肥菊黄之时,她又来了,背着几袋子新鲜的瓜果菜蔬,和她满心的愉悦。这次,她见到了比画中还美的大观园,品到了她说不出名的珍馐美味。刘姥姥也没让贾母失望,在留她住两天的生活中尽情绽放自己的正能量,使贾府其乐融融,有着前所未有的欢悦。无论是给宝玉等人讲乡间的笑话,还是应对王熙凤、鸳鸯等人的有意捉弄,都一一巧妙应对;她演技在线,扮老牛、夹鸽子蛋那段,语言配合动作,抖包袱有层次,从太太,小姐到丫鬟,仆人,没有一个人不被她逗得哈哈大笑。之后玩牙牌令时,刘姥姥的“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又引来一个笑的热浪。刘姥姥风趣幽默的生活态度,知世故而不世故的言行举止,让人如沐春风,乐坏了整个贾府。
三进荣国府,探望病重的凤姐。贾家没落,偌大的宁荣两府再没了往昔的雍容华贵,只剩下“树倒猢狲散”的无尽凄凉。此时的荣府犹如染上了瘟疫,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被牵扯进去,没了依靠的巧儿被舅舅王仁卖到了烟花之地。就在王熙凤绝望之际,刘姥姥毅然来到这里看望病重的王熙凤,这让身处痛苦无助之中的凤姐儿心灵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当刘姥姥听说巧姐也被“狠舅奸兄”卖至烟花柳巷后,承诺一定帮凤姐找到巧儿。那一刻,往日盛气凌人,从来不低头认输的王熙凤跪在了刘姥姥面前,将巧儿托付给了刘姥姥。善良的刘姥姥当即允诺道:“知道地儿就行,我找她去,豁出这把老骨头,也要把她找回来。”
纵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前面可笑,后面可敬。
年少读《红楼梦》,一直觉得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只是一个笑话。只看到刘姥姥身上那种乡下人的土气与求人时的低声下气,不得不扮丑来讨贾府的人欢心,为了那点银钱,连自尊都不要了。
她真就是个傻乎乎的农村老妪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红楼梦》的社会底层人物,除了邢岫烟,另外一个就是刘姥姥。邢岫烟虽说也是长于贫穷之家,但总算和贾府的邢夫人有亲戚关系。刘姥姥跟贾家,王家都扯不上任何关系,只是她的女婿祖上跟王夫人娘家认过连宗而已,事实上,刘姥姥和贾府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么一位身份低贱的人,为什么却能在贾府兴盛的时候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
刘姥姥虽是乡野村妇,能够在贾府如鱼得水,关键原因她深谙人与人和谐相处之道,拥有超越一般人的大智慧与人情练达。她机敏,会说话,会察颜观色,又会不吝惜各种褒义词语赞扬别人,情商高;她藏巧于拙,大智若愚,扮丑,清醒自持,放低身段;上天给她发了一副烂牌,她不抱怨,硬生生把这副牌打得风生水起,逆袭成功。
她明知道贾家这些贵夫人,小姐拿自己取笑,刘姥姥却能从容淡定,她善于自黑并且乐在其中,更以为大家带来欢乐为乐。连寻常人等入不了眼的王熙凤,对这个看似普通的农村老妇从嘲笑到尊敬,这就是刘姥姥的过人之处了。
刘姥姥的善良豁达,知恩图报更是难能可贵。在电视剧87版《红楼梦》中,刘姥姥不辞劳苦,多方打听找到了巧姐被卖之处,甘愿倾尽家产,千里跋涉,赴瓜洲将巧姐从青楼中赎了回来。这种大气度、大情义,试问世间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刘姥姥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世间的情义冷暖。相对于那些斯文知礼之人,她显得愚笨可笑;对比道貌岸然、满口礼义廉耻,偏偏又无耻可鄙之人,却有着仁善的内在。别人救我于贫困,我救人于水火,刘姥姥让我们的心中保留住了一丝丝温存与感动。
纵观整部《红楼梦》,真假相伴、悲喜相生。或许,刘姥姥并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她代表着在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知世故而不世故,艰难度日却依然笑谈人生。由此可见人世间最高明的智慧,不是如王熙凤般的机关算尽,也不是如王夫人般的阴暗狠毒,而是如刘姥姥般的大智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