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浦山的西麓,炮台镇的东部,榕江的北畔,有一个600多年的古村落——石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潮汕知名景区风门古径就在其境内,是一个宜耕宜读宜游的地方。
元朝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9),石牌村肇基祖感隆公因羡桑浦山石龟峰山脉灵秀,山脉西侧平原尤得地利,它东倚桑浦山,南濒榕江,呈龟状形,堪舆家称之为“金龟宝地” ,适合拓基创业,于是,感隆公由榕城的蔡厝池携家东迁,于桑浦山龙脉落结之处卜地而家,并以先祖自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江乡涵头村石牌巷迁来之故,定村名为“石牌”。创村数百年来,石牌族人秉持祖训,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历代贤才辈出。明朝的时候,这里出了翰林待诏蔡材,他于明成化四年(1468)中举人,出任江西宁化教谕,期间,他重视地方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翰苑”牌匾安嵌于石牌寨外村贡门楼上。
清溪祠堂里的“金马”牌匾。
刚建成的石牌乡金星公园。本文图片均由 蔡文彬 摄
□蔡文彬
拓展创新文化教育模式
蔡材,号蔺坡,生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岁,为石牌六世祖蔡清溪季男,自幼过继给其叔父蔡守约为子。蔡守约精通书史,博学多才且赋性清高,不慕名爵,一生执教乡塾,常将蔡材带在身边,精心培养。他十分珍惜这个孩子,为其取名材,寓意长大后能成栋梁之才。蔡材也不负所望,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少年已负才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仅21岁的蔡材以“书”中式戊子科举人第十一名。
明成化八年(1472),蔡材任宁化县教谕,勤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成化二十年(1484),蔡材教谕见宁化县小溪边的罗氏宗祠(清乾隆年间冠名“豫章书院”),明山秀水,环境清幽,是读书修业之宝地,于是在此开设杏坛,广招蒙童,授业解惑。这种不分贫富,面向本族子弟之大众化教育,迥然有别于原来中原地区等级化、精英化教育之做法,形成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模式,即:祠堂文化伴生书院文化,与祠堂功能相伴的是学校的教化功能。罗氏族人在此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涌现了不少家国之材。蔡材教谕开宗祠文化伴生书院文化之先河。为当地文化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祠堂书院制这一创举,推动宁化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至今,其勤政爱民、崇文重教的故事在宁化地区仍广为传颂!
激励蔡氏族人崇文尚学
蔡材任汀州、宁化教谕期间有政声,升任江西内亲王王傅,得到内亲王赏识和举荐,转任翰林待诏。据称,在翰林期间,由于才华品德兼具,蔡材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倚之为重臣。尔后蒙帝恩,赐假回梓省亲,不料于途中染病,英年而逝。噩耗至京,嘉靖皇帝极为悲痛,殊感失去重臣,遂降旨赐建“翰林亭”,追赐牌匾,敕潮州知府周鹏执笔题写“翰苑”二字,勒石以彰其恩荣。如今,“翰苑”牌匾安嵌于石牌寨外村贡门楼上。被称为“翰林祠”的清溪祠堂还保留着“金马”牌匾,并配上 “金马传芳新世泽,玉堂遗训旧家风”的对联。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蔡氏族人崇文尚学、奋发有为!蔡材留给家乡的文化遗产,为石牌族人所保护和弘扬,立文化之标杆,以奏化民崇文向上之效。
文化是一个古村落之根基和灵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离不开乡村优秀历史人文资源的涵养与支撑。因而,整合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并加以保护利用,将赋能乡村未来更好发展。历来,石牌族人致力于文化振兴,秉承“亦耕亦读、允文允武、崇文重教、崇义履仁”之祖训宗风,以“尊重历史、保护为先、合理利用、修旧如旧”的理念,依托文化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资源禀赋,分批推进古村辖区内风门古径景区及瓠桸山“金星公园”景点、溪流水系、古寨围墙、祖祠公厅等建设与修缮,不断地保育、活化、延续石牌乡之历史文脉,充分发掘蔡材等乡先贤之文化资源,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