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锐磊
近年来,随着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博场所的完善升级,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不少市民选择到文博场所享受文化大餐。笔者认为,文物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其真正让人心动的地方,在于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承载、传诵的故事。
笔者认为,文物的生命在于融入大众生活,让文物“活起来”关键是讲好文物故事,要想方设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好文物故事的策划与编剧、创新文物故事的传播方式,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要尽可能实现“以物鉴史”,串联起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内在联系,让文物生动述说过去,映照出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同时,文物工作者要用有人情味的语言,揭开文物神秘而严肃的面纱,让市民在参观文物的时候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
笔者建议,相关单位要建立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强研究力量,汇聚一批懂历史、肯动脑、能出成果的专家学者,集中精力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要努力挖掘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采用调查、采访、查找、寻根等多种方式,努力对文物的来历、背景和涉及的人物、事件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分析,努力打造出一个个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文化故事,给市民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励。
此外,笔者还建议,相关文博场所要倾力培育优秀的讲解员队伍,不断优化讲解员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想方设法地让他们专心学习、潜心研究,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讲解历史细致准确、讲述故事形象生动,不断增强讲解的“感染力”。
笔者认为,文物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传统器物学、文物学、考古学等层面,要深入挖掘和阐释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透物见史、古为今用,将学术的东西通俗化、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知识的东西趣味化、复杂的东西简明化,要让公众看得懂、喜欢看、留下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