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青
《步履》是我市老作家杨博辉先生在晚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达40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一种老骥伏枥的文学创造精神和创作毅力,让人钦佩,充满敬意。
《步履》主要写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从乡村一所普通中学读完了初中和读完了高中之后,在时代浪潮中,各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无数的跌宕起伏,悲欣交集,构成了他们由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到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古稀老人的串串足迹和履痕,因此某种意义上,本书也是这一代人近距离的文学写照。
由于《步履》写的是这么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和他们的普普通通的人生,所以即使作为中心形象的杨晓晖,也不外乎是一个由民办到转为公办的中学语文教师。而学届高于杨晓晖的师兄周稼铧和师姐黄素梅,前者后来虽成为标准化专家,后者成为画家,而与杨晓晖同为同届同学的孙旭开则成为战斗英雄,但他们在根本上从未抹去普通人的底色。因此,这就决定了这部作品不可能被赋予什么传奇色彩,而是基于这样的叙事形态,使作品更贴近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平凡的本质。这么一群人,也正是由于他们都度过了几十年的人生岁月,在时间跨度上恰好成为了沧海桑田的肘代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因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生际遇的千差万别,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展开和呈现。
如,人民公社的吃饭集体化,大跃进的大炼钢铁,“文革”的动乱,极“左”的唯成分论等,这些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狂热和荒唐,作者的笔触均有所触及,为历史留下了点滴的印记。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品大量的笔墨则在于讲述这么一群人在青年时代产生于男女之间的真挚的感情和爱,以及他们迥异其趣的人生态度和抉择。应该说,是时代塑造了他们这么一群人。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周稼铧,大学毕业后即主动奔赴“三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扎根,创业立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黄素梅以画家的身份旅居美国,却不忘通过绘画艺术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一条腿的战斗英雄孙旭开,坦言“自然不怕失去生命,害怕就不会去当兵”,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是他的自豪和骄傲。杨晓晖命运坎坷,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当好乡村教师和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向,锲而不舍,无怨无悔……纵观这一代人的特质和抱负,他们确实是时代所孕育了的儿女,同时又是时代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但在爱和感情的层面上,他们演绎的故事却也脱不开时代的阴晴风雨,而多少成为了情为何物的天问。在书中,尽管其他人大多各有各的感情人生,但皆无逾于杨晓晖所遭遇的深创剧痛,杨晓晖承受了这一切,显然也是时代总体征象的构成因素和具体化了的形态,因而注定了一己的孱弱无力。
对于杨晓晖来说,与他两情相悦的女知青李洁冰在抗洪中因救人牺牲后,真正把爱和婚姻联系起来的,则是经由桃沟学校林高峰校长的牵线,他与苏莹莹一见钟情,并订下了婚约。不料结果却遭到了公社教办吴助理的干预,在可能影响到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身份和日后的政治前途的情况下,违背良心和感情,向对爱充满幸福憧憬的苏莹莹提出了退婚。多年以后,杨晓晖已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并经历了结婚和离婚的人生插曲,但他却意外地获得了比他小18岁的黄雪芬的芳心。但是,杨晓晖被认为的艳福却招致来了卑劣成性而身为校长的杨艳民的嫉妒,杨艳民极尽造谣中伤之能事,把杨晓晖妖魔化和污名化,黄雪芬最终竟与杨晓晖反目成仇,让杨晓晖吞下了始料未及的苦果。现实的硬墙不能容许浪漫主义把爱情进行到底,杨晓晖由此反而变得释然,他以忘我的状态扑在教学上,但究其实质,则杨晓晖无疑是对爱和感情这东西彻底绝望了,心灰意冷了。许多人常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题材。这大约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往往不仅是生命形式的体现,同时更与人性本身,与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品格,社会氛围和政治态势等,密切相关,基于此,男女之间的爱情恰好为文学广阔的驰骋空间和舞台,提供了可以逼视的窗口,因而某种程度上也便能够折射出时代背景的纷繁及其复杂的面相。这,或许也正是作者在作品中要用那么多的篇章来对爱和感情这东西加以表现的原因。因此《步履》可能更多地意味着,这一代人在男女爱情中的步履是既浅深不一又跌跌撞撞,而复沓交错的步履,恰好交汇成了这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与整个时代无法切割的互为缠绕和悲欣交集,这是文学的画卷,却也是无限怅然的回望和嗟悼。
一部长篇小说,其惨淡经营的付出,可想而知。不少写作的人,原或有创作长篇的雄心,最终却实行不了,就在于长篇的难度并不容易挑战。故杨博辉先生在其晚年创作完成了《步履》这部长篇,实属难能可贵。《步履》也可能是杨博辉先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杨博辉先生以后是否仍有长篇问世,尚未可知,但《步履》作为长篇创作的第一部,似不免有初试的迹象,因而也显出了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从对杨博辉先生有所了解的角度看,《步履》的主人公杨晓晖明显带有作者的自传性质。甚至于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也都有生活原型可追寻。但,或许正是由于比较胶着于现实的真人实事之故,《步履》的文学想象力相对受到了牵绊和制约。而作品中的“公共语言”比较多,也对语言的创造性魅力有所削弱。几乎人人都熟悉的杜甫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恐怕就是老杜很早就对“公共语言”的缺乏文学创造性的美,保持着警惕性,对后人是有所启发的。有作家则说,写作时,应尽量避免采用那些最容易和最先从你头脑里蹦出来的字句和词语,也颇有道理。至于长篇小说除了不能没有故事和情节外,还特别需要富于独特生动性和质感的细节,以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人可触摸到他们的脉搏和体温,听得到他们的呼吸气息,透视到他们的生命品质和灵魂,也是至为关键的要求。从这点看,倘不算苛求,则《步履》也仍不能尽如人意。不过,这么一部长篇,谈何容易,所以终究是瑕不掩瑜,值得由衷祝贺的,仍是杨博辉先生在创作上取得的自我突破和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