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
·聚焦建设“五个中心”…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信…
·凝聚发展动能 全力…
·已完成一期(南区)整…
·坚守一线17载 甘…
·全市首家律师事务所团…
·强化底线思维 确保…
·薪火传承守初心 接…
·诚信揭阳之典型案例
·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权能…
·800多名“铁友”享…
·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
·“全国交通安全日”,…
·满城无处不飞花
·代购处方药“蓝精灵”…
·糖葱薄饼
·高举英模旗帜,弘扬宪…
·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
·谁来守护中小学生的“…
·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
·南京举行大屠杀死难者…
·爱要一起 志愿同行
·以军扩大在加沙地带军…
·以色列特拉维夫:火箭…
·以军过去24小时的袭…
·亿万富豪代际传承渐成…
·美国政府强迫沙特阿美…
·韩国一架F-35A隐…
·肯尼亚洪灾致死142…
·日本国际机器人展 中…
·日本自民党“秘密资金…
·菲律宾一大学体育馆爆…
·韩国总统尹锡悦支持率…
·李继宏:被誉为“天才…
·“发烧友”激增 凸显…
·谜说勤俭节约
·四百年的汉匈风云录
·百年家族事,半卷钧窑…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
·【新书荐读】
·助力揭阳经济高质量发…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百年家族事,半卷钧窑史

时间:2023/12/4

 

  《窑变》

  李清源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6月

  □林 颐

  “文学作品 非史非传 瓷林诸公 敬毋对号”。

  这句话出自《窑变》的楔子,似有《红楼梦》的影子,借古董收藏家万先生和著书人董主任的交际起笔,以局外但相关之人的视角,取“甄士隐”之意,引出正文故事,亦内涵了家族命运跌宕起伏的沧桑感。

  小说正文从“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纪事(公元1895年,岁次乙未)”说起。这是很好的时间切入点。翻阅史书可知,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县城内的钧台传说是夏启祭祀大禹之所在,因此得名。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明万历年间因犯神宗朱翊钧讳,勒令停止钧窑名瓷的烧制。自此钧窑便衰落了,清雍正年间重新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至光绪年间终于由神垕卢氏兄弟重新烧制成功。

  《窑变》的小说背景正是围绕着钧瓷名镇神垕的翟氏家族及其亲友邻里而展开的。钧瓷以其五彩缤纷、难以捉摸的窑变而著称,《窑变》之名,突出了钧窑的特质,又暗合了家族命运与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之意。

  在小说里,翟家是神垕的外来人口,想在此地立足本就艰难,更何况梦想以“窑”起家。小说的主人公翟日新,十七岁时与父兄逃难至神垕投奔舅舅樊有,樊有在此地做窑工多年,因救主而得赏识重用,翟家由此接触钧瓷。日新脑子灵活,一心只想通过复造钧瓷来求大业,而兄长日进老实,只想守着入赘后的那份窑瓷家业安稳过日子。两种选择通向不同的歧途,他们后人的爱恨情仇便也交织在各自的选择之中,这难以捉摸的命运啊,不是谁可以预料或规划的,是谓“窑变”。

  “窑变”还有一层寓意,即情变。这情,是亲情、友情、爱情,也是世情。钧瓷若能烧制成功,这是何等的一桩大事啊!这书中,有多少人为钧瓷痴,为钧瓷狂,为钧瓷殒命,为钧瓷倾家荡产。日新毕生精力投入钻研,无暇顾家,性情泼辣自在的采芹,为支持丈夫的事业,以女子之身挑起养家糊口的大任,终至无力支撑而绝望自戕。破解钧瓷制作诀窍的常光烈(被翟月清收为义子而改姓翟),抵制不住诱惑,被人设下圈套,陷入女色与鸦片的泥坑,恶疾缠身污名难洗。月清、月明、月白,光烈、光熙、光照、光煦,华胤、华胄、华胜,旦宁、旦宝……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似又相异,他们的人生与钧瓷纠缠在一起,无论栋梁材抑或败家子,无论玉碎抑或瓦全,钧瓷都深深嵌入在他们的生命里。

  为了撰写这部小说,作者下了一番工夫,把琢磨的史料都消化在了小说细节里。钧窑可用简单的封箱小窑,通过焦炭捂火的还原方法,快速烧成,所以有可能在家中偷偷炼制,窑的形制很重要。钧瓷烧成与气候关系密切,在风天雨天、冬夏时间差别很大,也与烧成艺人精神头有关,要在人精力充沛时转火。这些特点都在书中产生了相关情节的推进。另外,钧瓷以紫、红为上品,釉色华丽,意形新奇,因为钧窑用铜的氧化物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铜红釉。在小说中,这个特质也被大加利用。

  钧瓷烧制秘法失传多年,日新久久无法突破关键,却因为小儿玩闹扔进窑中的一枚铜钱而发生了“窑变”,终获瓶颈突破,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坚持不懈者的幸运时刻。书中如此描写日新实验成功后的惊喜:“顿如梦魇一般呆住了:梅瓶之上釉面温润,遍体飞红缭绕,轻盈如飘羽之朝霞,明丽如泼笔之丹砂。”诸君阅读至此,想必也为之心动。

  《窑变》讲述的是社会底层的钧瓷民间艺人依靠自身土生土长的朴实智慧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重现钧瓷华光、复兴钧窑产业的故事,其中蕴含着许多源自底层的、民间的、实践一线的钧瓷技艺经验和地方人文历史的想象。这一百年的时光,大清覆亡、民国建立、军阀混战、中原涂炭、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桩桩件件,处处牵连着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窑变”,都意味着普通人不可预知无法把控的悲欢离合。

  小说结尾,董主任抄录《钧瓷记》。其中有一句:“信荣枯之有代,知美物之易伤”。读罢掩卷,与董主任一起,长舒一口气。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