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传》
含 瑛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年5月
黎 坚
许多作家写过张爱玲传奇的一生,但我独爱含瑛的《张爱玲传》。在含瑛不枝不蔓、清雅的文笔下,张爱玲的前尘往事一幕幕、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她所经历的人和事、受过的伤和痛教会我们许多人世的荒谬与生活的真相。每一次重读,必有不同的感悟。
人要活得舒服,就得自私点。在张爱玲的一生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女人就是她的母亲——黄素琼。黄素琼虽然裹着一双小脚,却是踩着新思想一路过来的,她从小便与张志沂定了娃娃亲,但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只是,一个女人要与家庭决裂,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那就是骨肉分离。接受过新思想的黄素琼自然不甘心一辈子将自己当个活的祭品一样献给一个家庭,更不可能将大好的青春浪费在这个毫无前途的男人身上。至于孩子,她管不了许多了。几番挣扎过后,她狠心地抛下了年幼的姐弟俩远走法国。终究,她还是把那份爱留给了自己。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给你我需要的,给了你我就没有了。 利己是本能,利他是境界,无分对与错。我们无须对自私的人进行道德绑架,因为每种选择都有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与后果。尽管黄素琼的“自私”让她尝尽了骨肉分离之苦,但也换回了自尊与自由,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友情也需要“门当户对”。梁实秋曾说:“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限。”梁实秋道出了选择朋友的天然法则。对张爱玲来说,炎樱是填满了张爱玲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的朋友,但一个是富家千金,一个是没落贵族,种种落差,让她们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爱玲曾因囊中羞涩而拒绝同学周妙儿到青衣岛别墅游玩的邀请,并为此遭到了炎樱的奚落,嫌她丢人,怪她不懂撑场面。米尔说过:“当穷神悄然进来,虚伪的友情就越窗仓皇而逃。”炎樱的冷漠让张爱玲感到失落,身份不对等的两个人,情谊多半是流于表面。可见,不单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友情又何尝不是?她们彼此相依走过一段旅程,奢望一辈子守望,那就是痴心了。人们总是本能地排斥“异类”,虽然她未必轻视你,但你却真的不愿意仰望她。可见,不同层次的人极少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就像浅海鱼和深海鱼永远也游不到一块一样。
贫穷是一种“病”。对于金钱,张爱玲是极其敏感的。她害怕贫穷,却与贫穷相伴了大半辈子。在书中,含瑛引用了张爱玲写过的一段文字:“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可以想象当时张爱玲为了要学费卑微而窘迫的样子,贫穷让张爱玲有了一种镶嵌在骨子里的自卑。《我不是药神》里,张长林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贫穷夺去了人们最轻松的生活、最纯净的友情、最炙热的爱情、最宝贵的生命,夺去了生活中的种种机会。“穷病”除了金钱,无人能治。晚年的张爱玲贫困潦倒,如果她有能力治愈这“穷病”,她的丈夫或许就能够陪伴她再久一点,或许她也早已为人母,晚年享受着天伦之乐。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这大抵就是张爱玲一生的写照。她的故事告诉世人:生活的真相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而是无常。但那又何妨?她早已看透了人世的虚妄,看破了这万丈红尘,面对沧海桑田的变幻,她早已博出个云淡风轻,而我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