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力
女儿自小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天空为什么有时蓝有时灰”“小狗为什么经常吐舌头”“为什么先闪电后打雷”,等等。起初我也耐心地解释,但面对她的“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也难免会有些不耐烦,应付几句了事。有一次,我偶然在一本教育书籍上读到一篇“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文章,认为说得很有道理,很多孩子的好奇心不就是在大人的敷衍中一点点流逝的吗。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循循善诱的家长,成全女儿的一颗好奇心。
记得有一天,女儿学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回家就问我:“蚕是怎么吐丝的,吐完丝就死了吗?”我想,要真正解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养几只蚕,让她自行观察、找到答案。我小时候年年在家养蚕宝宝,这对于我来说也不是难事。
我把蚕买回来,放在一个纸盒里,女儿兴奋极了。可她的问题马上串成了串儿——蚕吃什么?怎么睡觉?喝水吗?什么时候能吐丝啊……我跟女儿说:“你耐心养一段时间自然就知道了。”然后我指导女儿给蚕喂食桑叶,再把多余的桑叶放进冰箱保鲜。
那段日子女儿每天一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她的蚕,眼里闪着好奇的光芒。我感觉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分享着她的快乐。后来,蚕终于吐丝结茧,女儿的一系列疑问也得到了解答,她在跟小伙伴们讲起关于蚕的各种细节时,总是格外有底气。
我家的阳台上种满了各种花,最惹眼的却是花丛中的一棵小香樟树,这棵小香樟的“落户”也与女儿的好奇心有关。一次,她突然问我:“那么小的一颗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于是我领着她去了公园,捡了一些香樟树的种子,种在花盆里。没多久,还真的有几颗发芽了。经过一番优胜劣汰,有一棵小树苗活了下来,女儿定期浇水、松土、施肥,如今那棵小香樟树已经快和她一般高了。
女儿在一篇作文里写道:“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不是所有的小树都能长大,小树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需要我们的呵护。”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女儿不止收获了知识,更学会了思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得着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孩子的好奇心,需要我们细心呵护,更需要我们去成全。永葆好奇心的人,会对这个世界更多一分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