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窕曼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书必须多读才能记得牢,理解得深。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加强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阶段来进行。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呢?一般可先导入课题,继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通过谈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这时的读可以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可进行示范辅导。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语言,培养语感。学生自读之后,再组织交流朗读的感受,仔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从读中问难质疑
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能初步把握文意,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初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这时可以让学生或是边轻声朗读边思考,或是边默读边思考,边在书上画注。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教师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再次通过读来帮助解决问题。如问题是属于思想感情的领悟方面的,可以运用重点词句品读法、联系上下文比较朗读法和感情朗读法等;如问题是属于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的,可以用比较朗读法和模仿朗读法;如问题是属于文意的把握的,可用整体朗读法或筛选朗读法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如果把“真静、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我采用引读、接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先请部分学生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另一部分学生再接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通过这样的引读、接读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具体写形象的。
三、深入感悟,辅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有了理解之后,这一阶段应精心辅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时,我们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表演性朗读。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游戏朗读等。
四、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诵读积累
在学生完成对课文的质疑问难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该是总结全文的阶段了,这时教师更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这既有利于使学生回归课文主题,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积累内蕴博大、丰富的语言文字。这一阶段的抽象“读”尤其重要,况且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是“语言材料”积累的重要方法,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特别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这时,教师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煽动”学生诵读积累,如“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背下来吗?”然后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阶段的“读”。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还须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努力在“读”上下功夫,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