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入夏,街头巷尾的卤菜店门口便纷纷支起一口口大油锅。而这油锅里所炸之物,便是姑苏特色夏令美食——五香小肉。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位苏南作家在《吴侬趣谈》中写道:“近数年中,苏州风行一种油煎猪肉,名曰排骨。骨多肉少,每块售铜元五六枚,此前所未有也。一入玄妙观,排骨之摊,所在皆是。甚至茶坊酒肆,亦有提篮唤卖排骨,见者辄曰:”阿要买排骨?‘“
我祖父年轻时,每逢下班,途经玄妙观,总会叫车夫停下来。他撩起长袍下车,来到排骨摊上,称两斤五香排骨带回家,给孩子们打打牙祭。排骨是现氽现卖,拿到家中仍是热的,油香四溢。
彼时,车夫一家住在我家老宅的墙门间。车夫的独生子小海闻到炸排骨香,馋得哈喇子直淌,嚷嚷着也要吃。车夫无奈,于是,在祖父买排骨之际,他也会顺手买上一包廉价的五香小肉。五香小肉是摊主氽排骨时遗落下来、舍不得扔掉的“边角料”。将其油炸后撒上五香粉,香气冲鼻,勾人食欲。拈一块丢进嘴里,嚼着外脆里嫩,舌底生津。这种颗粒分明的小肉块可口解馋、价格低廉,一度成为清贫人家的“宝藏吃食”。相较块状的排骨,颗粒状的小肉更入味,于是,其风头渐渐盖过五香排骨,进而成为一道深受各类人群欢迎的开胃应时夏令小食。
我父亲说他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值夜班。一到下午三四点,他就跑到附近卤菜铺买一包五香小肉、一杯凉绿豆汤备着当宵夜。买完后一路小跑着回单位,期间忍不住馋,父亲便直接用手抓两颗小肉来吃,提前获得愉悦感。那富有层次的口感、恰到好处的调味,让人欲罢不能。
五香小肉在选材方面,要挑肥瘦相间带骨肋条肉或五花肉软肋部分,去皮去膘,切成比骰子略大的肉块,然后按比例加入葱、姜、盐、料酒、酱油、八角、桂皮等调料腌制;为了让肉更加入味,其间最好多搅拌几次,使味料充分均匀地渗透到每块小肉中。小肉腌制好后,便可起锅烧油,与寻常炸物不同的是,烹制五香小肉要备好两口锅:一口水油锅,一口清油锅。水油锅里盛放的是四比六的高汤和油的混合物,把小肉放入水油锅里氽,轻轻翻搅,小肉不断在水、油之间交替经历。待小肉变色后,用带网孔的铁勺将之捞出沥干油,随即放入清油锅内再氽一下。这样一炸,肥肉中的油走掉了,有一点点焦,却不是全焦,倒是把小肉的鲜香味全激发出来了。
在制作五香小肉的过程中,火候掌控是关键,火头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此时,经油、水“洗礼”后的小肉,形状似方似圆,棱角随意;表面滋滋冒着气泡,呈现出诱人的焦糖色;口感松酥且饱满多汁。
炸好的小肉从锅中捞起来后,还需要经历最后一个步骤——被均匀地撒上五香粉。五香粉是各家各店自己调配的,按比例加桂皮、草果、肉果、八角、甘草、丁香等中草药。其中,草果燥湿、肉果暖脾、八角勾香、桂皮开胃,甘草则中和了各种草药的苦味,回味之际带有一丝甘甜。
实际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五香小肉在苏州街头渐渐销声匿迹了,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东风劲吹,这道小食才重现江湖。
就是这样一种大拇指甲盖般大小、老少咸宜的五香小肉,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走上了苏州人吃早茶的桌面,从充满烟火气的地摊小食一跃成为精致风雅的苏式茶点。
可我心里清楚,要吃上地道的苏式五香小肉,还是得离开茶楼,寻一处路边街摊,叫上两瓶冰镇啤酒或汽水,看老师傅热火朝天地现氽热炸,撒五香粉、装盘、插牙签。若有微风吹过,整条弄堂便弥漫着一股诱人的炸肉香。此时,用牙签穿上一块五香小肉放在嘴里嚼下去,老底子的苏州味道顷刻喷涌而出。申功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