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每一个中学生,在读完中学课程之后,大多会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也有一些会选择在揭阳本地的大中专学校继续学业。在跟外地同学谈及自己所在的揭阳历史文化时,作为揭阳籍学生,如果谈起来结结巴巴,如同白纸一张,相信那会是十分尴尬的。
记得好几年前,在一场面试会上,有几个应试的揭阳籍考生,居然不知道揭阳有多长的历史,揭阳市管辖哪几个县(市、区)。在答不出答案后,他们差不多都有同样的解释:在学校里没有读到这个知识呀。
是的,这些乡土知识,没出现在学校的课本书面教育中,但会出现在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榕城区在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专门选取了有本地特色的揭阳历史文化内容,填补了学生们这个空白。揭阳的名字是从何得来的?为什么会有“水上莲花”的美誉?周恩来三来揭阳,发生在什么年代?潮剧有什么特色?揭阳怎么有“行彩桥”的习俗?……揭阳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等等特色文化,让对从小生活于揭阳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们对本土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学校中开设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所居住的乡土,使其产生关怀与认同乡土观念,并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乡土环境。这样的特色教育,既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爱,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
榕城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设了揭阳历史文化内容,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接触、学习和认识本土特色文化,增强乡土观念,继而增强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这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是值得称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