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商务部部署提振消费等…
·立足经济监督,打造“…
·执乡村振兴之笔 绘…
·“90后”返乡青年成…
·深刻领会精神实质 …
·站厅层主体结构完工
·春运期间将有5次冷空…
·军魂永驻续初心 热…
·多彩文旅活动推动旅游…
·让群众近距离体验别样…
·把摄影技术有效融合在…
·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
·当前呼吸道疾病防治十…
·只奔着献爱心而来
·吹响春运“安全号” …
·紧急时刻显担当 为民…
·让科技推动家乡更好发…
·惠来又见大雁齐飞
·兴·揭阳
·加强检查维修 守护…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20…
·2024年四季度中国…
·中国驻泰使馆提醒中国…
·上海:年俗风情展回顾…
·揭阳移动年货节·百万…
·伊朗公布地下“导弹城…
·已累计发售春运期间车…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
·美国强占格陵兰岛将是…
·格陵兰岛政党坚决反对…
·对符合条件消费者给予…
·迎合大多数家庭出行需…
·长安第四代CS75P…
·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满…
·承古法酿造 传百年…
·墨彩交辉 珍贵记忆
·让“朋友圈”成为“文…
·字谜联
·诗歌
·爱在旧住之春
·以草芥生发金刚之力
·又见花开
·渔湖:水网交织的传奇…
·裤头方
·“斗爷”:凤前村独特…
·第一部分 陶瓷器⒀
·德:贵族票友成京剧艺…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渔湖:水网交织的传奇之地

时间:2025/1/13

  □陈旭锐

  渔湖,这片以“渔”为名的土地,仿佛天生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宋元明清时期的渔湖都,到民国时期的“渔江区”与“渔江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渔湖区” “渔江人民公社” “渔湖镇” “渔湖试验区”与“渔湖街道”,它的名字始终围绕着一个“渔”字。为何这片土地会对“渔”如此情有独钟呢?

  渔湖,这片神奇的土地,被榕江南北两河三面环抱,宛如母亲的双臂将其紧紧拥抱。这里的水系丰富,河网如织,平原沃野,溪流纵横交错。榕江双溪在此交汇出海,为各种鱼虾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淡水与海潮的交融,形成了淡咸适中的水质,加上溪流中丰富的腐殖物,为鱼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捕鱼业在渔湖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捕鱼不仅仅是一项副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渔湖人捕鱼经验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撒网、牵绫、放钩、设饵、围网闸箔、拗车罾……每一种捕鱼方式都凝聚着渔湖人的智慧和汗水。而各地段渔产的不同和各季节习性的差异,也使得捕鱼活动各具特色,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潮尾(长美)人擅长横江竖插竹竿排,利用网拦江截捕刺鱼(凤尾鱼)。每年农历二三月至七月,是刺鱼的盛产季节。潮尾人凭借精湛的技术,一天起网两次,最多时一网可捕获刺鱼百多担。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不仅展示了潮尾人的智慧,也为渔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窟仔(桂梓)村则以捕捉海蟹闻名。自清朝道光年间起,便有蟹船到青屿一带捕捞螃蟹。捕捞螃蟹有“蟹篮捞捕”“蟹罾捞捕”等多种方法。

  “蟹篮捞捕”法,是一项充满智慧与技巧的捕捞技艺。首先,需备一艘轻盈的小船,并携带一批精心制作的蟹篮子。这些蟹篮子,皆以削得细薄的竹篾为材,编织成椭圆形、前大后小的倒椎柱体形状。篮子前端留有出口,巧妙地塞上“篮须”,而后端则设一小口,既方便投放诱饵,又便于将捕获的螃蟹倒出。篮子中部横置一根竹片,用以承放诱饵。诱饵多选用破碎的小牡蛎、小蟹子、小鲦鱼及生蛤虫九等,这些食材散发出浓郁的腥味,且能在水中发出微弱光芒,有效引诱觅食的青蟹。在潮水上涨之际,渔船载着蟹篮子缓缓驶入江中,每隔数米便投放一篮。投放前,每只篮子都用小绳子系上浮标,这些浮标漂浮于水面之上,标明篮子的位置,方便日后回收。一艘船大约装载100至140个蟹篮子,待所有篮子下水后,便可掉头从最先投放的篮子开始依次收捕。需注意的是,若蟹篮子在水中放置过久,篮子里的螃蟹可能会咬断“篮须”逃出。因此,采用此法捕捞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明后至秋分,收获颇丰,每条船都能捕获数斤至十几斤的螃蟹。

  而“蟹罾捞捕”法,则是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捕捞方式。蟹罾是由胶丝精心编织而成的小网,配合一条长约1.5米的小竹片围成一个小圈。将小网穿在这竹片上,网下方打一小结,此处便是放置诱饵之处。同时,用一块小石子联结下垂在网下,以确保蟹罾能顺利沉入水中。同样,浮标也被用于标示蟹罾的位置,当螃蟹进入蟹罾觅食时,水面上的浮标会随之晃动,便于捕捞者察觉并收罾。收罾时,网子先浮出水面,而螃蟹则下沉于网下,无法逃脱,因而被轻易捕获。

  此外,还有一种形状如篮子的蟹罾,其诱捕方式与上述相同。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对江中地形了如指掌,因为这段江流中富含浮游生物以及小牡蛎、红肉、薄壳等鲜腥食材,这些都是螃蟹喜爱的食物。只有谙熟地形,才能选择最佳的投放地点,从而获得更为丰厚的收获。榕江青屿地段的螃蟹肉质细腻,味道清甜,尤其是膏蟹,更是享誉潮汕。这种美味的螃蟹不仅丰富了渔湖人的餐桌,也为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收入。

  塘埔村的渔民则习惯于组织船队,在榕江南北二河往来驰骋撒网。他们利用木柝发出“咚咚”之声,惊动觅食的鱼群,然后一起撒网,捕获倍增。这些船队不仅捕鱼技术高超,还善于经营,逢市卖鱼买米,晚间在船中安歇。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展示了塘埔渔民的团结和勇气,也为渔湖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张厝以“牵虾”“放罾(一种渔网)”闻名。以前,人们使用苧蔴(如今则多采用绞丝)精心编织成一张小巧的网,其形状犹如一个精致的网兜,面积大约在5至7平方米之间。在这张网的中心,人们巧妙地打了一个结,并放置了一些诱人的引饵。而在引饵的下方,则悬挂着一个铅筐坠(有时也使用石子),以确保整张网能够平稳地沉入水中。为了支撑起这张罾网,捕鱼者会在其四角分别竖起四根竿子,这些竿子巧妙地连接在上方的罾竿上,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当罾网缓缓沉入水中时,那些在水中游弋的鱼虾被罾中的诱饵所吸引,纷纷前来觅食。一旦它们触碰到罾网,捕鱼者便能通过罾竿的微妙变化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此时,捕鱼者会迅速而敏捷地提起罾竿,将罾网从水中拉起。在提起罾网的过程中,罾网会发出轻微的响声,这使得惊慌失措的鱼虾不再往上冲,而是纷纷向下沉。当罾网的四周逐渐露出水面时,其中心部分仍然浸没在水中,而那些试图逃脱的鱼虾则会继续向下钻去。最终,这些鱼虾都成了捕鱼者的囊中之物,被巧妙地捕获在罾网之中。

  下路(霞路)村渔民则擅长捞“塗虾”。他们在榕江塔岗至钱岗一带富饶的水域中插虾柱,装密网,利用潮退潮涨时捕捞“塗虾”。“塗虾”味道鲜美,腌制后更是风味独特,深受潮汕人喜爱。这种独特的捕捞方式不仅展示了下路人的勤劳和智慧,也为渔湖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塘口王厝、胡厝及新路三村的渔船,组成了一支英勇的远征队,他们时常扬帆远航,深入汕头海外,或穿越饶平的海域,甚至抵达福建的辽阔渔场,每一次出征都长达月余,满载而归。这种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不仅展示了渔湖人的勇气和智慧,也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获和无尽的财富。

  此外,渔湖各乡村民在境内的溪港中也勤于捕鱼,池塘养殖也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活动。可以说,从渔湖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人与鱼的紧密互动,他们的生活与“渔”息息相关。正因如此,渔湖被誉为“鱼米之乡”,这个称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片土地与“渔”的深厚渊源。所以,“渔”字作为这片土地的名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渔湖的水系也面临着污染和生态破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河受到污染,鱼虾数量锐减,渔湖人才渐渐转向其他行业发展。尽管如此,“渔”字仍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渔湖人世代相传的渔业文化。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渔湖人民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曾经受到污染的江河,如今已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清澈透明,波光粼粼,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穿越在渔湖大地之间。每当夕阳西下,河面上就会跃起一片金色的光斑,那是鱼儿在水中欢快跳跃的身影。

  如今,漫步在渔湖的各个村落,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与“渔”相伴的传奇色彩。从捕鱼的智慧到渔业的繁荣,从美味的鱼虾到独特的渔文化,渔湖始终与“渔”紧密相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