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去过云南旅游的人,都会对傣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食竹筒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美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傣族的民族文化,它以柔韧香糯、口感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征服了八方游客的味蕾。
云南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他们不仅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且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做法独特、味道奇绝、津津乐道的民族美食,傣族竹筒饭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傣族竹筒饭又称“香竹饭”,傣语称作“考澜”,是一种用特殊香味的香竹“埋考澜”煮制而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它融糯米香、青竹香、辅料香于一体,堪称色香味俱佳、极具民族特色,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地区、临沧地区。在云南傣族聚居区,每有贵客临门或逢重大节日,傣家人总会献上一道竹筒饭招待客人。在他们看来,用竹筒饭待客是对贵客最大的尊敬和最诚挚的欢迎。
傣族之乡盛产糯米,在傣乡,随处可见像绿扇子一样铺展开来的绿油油的水田。同时,傣家人又非常喜欢香竹,傣族村寨遍布种类繁多的香竹。糯米、香竹这两种特产,激发了傣族人的智慧,于是便诞生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竹筒饭。久之,竹筒饭便正式成为傣家人的独特炊食方式。香竹属于禾本科竹类,杆细如酒杯,竹节长两尺有余,内壁粘有一层具有特殊香味的白色竹瓤(竹膜)。制作竹筒饭时,要选用当年长成的嫩香竹,依节砍下,每段留一竹节;接着,把提前泡软、淘洗好的优质糯米装入竹节,略加些清水,然后用芭蕉叶塞住竹筒口并包裹起来,置于炭火或烤炉内用微火烘烤——此时,竹节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电饭煲”,竹筒内的糯米避免了炭火的直接烘烤,在热水的烹煮之下,不断吸收竹节、竹瓤的清香而逐渐变熟。至米饭接近熟时,取出竹节上下顿几下,使米饭与竹子内壁松离,再继续烤至米饭熟透。食用时,先把烘烤好的竹筒取出来,令其降温(这样吃起来更爽口、有嚼劲);接着用刀或木槌轻轻锤打竹节,使竹筒内的米饭与竹壁完全脱离;最后用刀劈开或剥开烧焦的竹筒外层,随着芭蕉叶的“解封”,一股诱人的清香瞬间便扑鼻而来,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尤其是当看到一柱白润晶莹、竹香扑鼻、美味可口的竹筒饭呈现在眼前时,不管是谁都要馋涎欲滴了!烤好的竹筒饭,糯米粒粒饱满,晶莹剔透,绵软坚实,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的竹瓤,如同揉搓出来的饭条,既坚挺又不沾手。吃进嘴里,直觉得绵柔细腻,软糯清香——不仅有翠竹浓郁的清香,还有烘烤食物的香味,两种香味完美结合,萦绕齿间,令人垂涎三尺,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随着制作技艺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傣族人民创造出了更多口味的竹筒饭:竹筒内装进的不再仅仅是糯米和清水,还加进了鸡肉、腊肉、腊肠、香菇、甘蔗、胡萝卜、豌豆、玉米等诸多食材。同时还加入了酱油、细盐、胡椒粉、料酒、植物油、芝麻等调味料,使得傣乡竹筒饭变得千滋百味,绚丽缤纷,奇妙无穷。这些来自傣乡的食材,坚守着食物最本真的朴实味道,既藏有山野气息和情趣,又含有傣乡神秘的民族元素和精神追求。
傣族竹筒饭穿越历史的风烟,被视为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在古代,傣族人民生活贫困,为寻找食物,他们往往需要背上米和调料,穿行在茂密的森林中,所带食材往往难以长时间保存,很容易因潮湿、虫害而损坏,后来他们发现使用竹筒来烹制饭菜的方法,并在竹筒内加入野菜和肉类等食材,这就是“竹筒饭”的雏形。竹筒饭不仅解决食物的保鲜问题,也使食物更加美味和富于营养。竹筒饭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标签,它代表着傣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竹筒饭不仅受到傣族人民的喜爱,更博得四面八方游人的赞誉。钱国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