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潮语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潘琼林,出生于1986年,是榕城区仙桥街道下六村东潮经联社人,一直以来坚持做潮汕人自己的音乐、唱潮汕人自己的歌,代表作有《东门渡头》《哑女》《榕水缘》《玉堂春》等。

潮语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潘琼林。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潘彬彬
在揭阳,有这样一位音乐人,他用大家熟悉的乡音结合地道的潮汕风俗,唱出了潮汕人的喜怒哀乐,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勾勒出家乡的风土人情,他就是潮语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潘琼林。
作为新一代潮语音乐创作歌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潘琼林可谓词曲编混全方位发展的全能型“选手”,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及深厚的潮汕传统文化底蕴,俘获了一大批听众的心。同时,他也致力于将潮汕文化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之中,搭建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潮语音乐的独特魅力,也用原创音乐守护潮汕文化。
从小受乡土旋律滋养
1986年,潘琼林出生于榕城区仙桥街道下六村东潮经联社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并没有多少音乐氛围,但他从小在村子里的传统弦乐团中耳濡目染,沉浸在潮汕传统音乐的悠扬旋律中。
“每到重要的节庆日子,我们村子里的传统弦乐团就会出动表演,平时也会定期进行培训,小时候我没事就喜欢往弦乐团里钻,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潮州音乐初步的启蒙。”潘琼林笑着说,当时也没想到调皮的自己还能被老弦师“看上”,在他的用心教授下自己学会了多种潮州音乐乐器,并做过潮剧伴奏。传统潮州音乐的韵律就此在潘琼林的心中扎根、发芽,之后他又因为兴趣,陆续学习了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
潘琼林的音乐之路始于家乡的弦音,成于对潮汕文化的深情与热爱。“从小我就是在村子里的老一辈人口传身授的潮汕童谣、潮汕讲古中慢慢长大的,所以,我对潮汕传统文化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在潘琼林看来,潮汕地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他从小接触到的乡土文化瑰宝不仅是其儿时的美好回忆,更是他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潘琼林的成长道路上,初中语文老师陈江涛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传授知识的园丁,更是一位点燃学生梦想的引路人。“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也比较爱玩,但是自己平时又很喜欢通过文字记录自己所思所想,有一次帮同学代写情书被江涛老师抓到,可能老师觉得我的文笔还可以,之后便有意培养我的写作能力。”潘琼林回忆道,那时候江涛老师会专门找《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古文书籍让他阅读、学习,也会鼓励他用文学创作表达自我,正是江涛老师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教育方式,让潘琼林的文学素养有了质的提升,也为其之后的音乐创作播下了种子。
坚持潮语歌曲创作
虽然自小热爱音乐,但结束学业后,潘琼林并没有将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道路,而是选择背井离乡到深圳打拼。然而,在外奋斗的日子并不容易,充满着了酸甜苦辣咸的百般滋味,只有音乐能排遣心中的烦闷,久而久之,从小埋下的音乐种子在潘琼林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2013年,潘琼林毅然辞掉工作,决定全心投入潮语音乐创作。同年年底,潘琼林的首个原创潮语音乐作品《东门渡头》正式发表,因其传统潮汕弦诗若即若离的独特曲风而受到广大潮汕网友关注,之后推出的原创作品《哑女》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哑女的故事娓娓道来,令人动容。2015年,潘琼林发表了潮语歌曲《刺仔》在潮汕地区被广泛传唱,短短时间内平台下载试听量近10万,他也有了一定的 “粉丝”。看到自己用心创作的歌曲得到认可和喜爱,潘琼林受到莫大的鼓舞,更坚定了音乐创作的决心。
之后,潘琼林保持着极大的创作热情,以真情实感为出发点,把传统潮汕弦诗融入潮语歌曲创作之中,先后创作了《榕水缘》《人之常情》《榕江月》《玉堂春》等脍炙人口的潮语歌曲。2020年,潘琼林还参与《我的家乡叫揭阳》原创MV的创作之中,兼任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为推广家乡、展示揭阳风采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创作潮语歌曲不仅要兼顾字的音调和意义,还要注重流行音乐元素与潮汕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地道的潮汕味。”潘琼林说,潮语音乐已经成为出门在外的潮籍乡亲的一种乡愁,是潮汕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因此,他也致力于用潮语音乐传承潮汕文化,将自己的热爱化为使命,用潮语唱出属于家乡的故事与情怀。目前,潘琼林创作了128首潮语歌曲,未来将继续坚持潮语歌曲创作,希望推出更多优秀的潮语音乐作品,并尝试将潮语音乐与其他音乐风格进行融合,探索潮语音乐的更多可能性,让更多人通过潮语音乐了解并喜欢潮汕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