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鑫
自 2021 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课后服务以来,很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启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做法
(一)学校课后服务场所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拥有 1300 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面积狭小,活动场地受限。校舍和教学设施已被充分利用,缺乏供学生进行课后服务作业的场所设施。针对这一硬件设施难题,我们深入调研,从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场地规划、时间分配、师资调配等方面进行全面安排,科学化解了场地与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师资严重不足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薄弱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且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课时工作量大,老师们虽有心开展课后服务却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让教师们深刻理解课后服务的意义。其次,依据学校师资实际情况,科学调研,合理安排任课教师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以大课间活动形式,将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内容划分为三大区域:体育活动类、艺术类、素质拓展类。每个区域由一位行政人员和一位教师负责,确保在五天时间里,每位老师有两天无需参与课后服务管理。
(三)教师参与积极性低
课后服务工作无疑给教师增加了较大工作负担,使一些教师不得不牺牲部分家庭职责,承担更多教学任务。若在工资、福利等方面未给予教师必要支持与激励,将难以保障课后服务的平稳运行。对此,我们除科学分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外,还制定了学校课后服务课时补贴方案,完善对教师工作强度、难度、成效的评定机制,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四)管理难度大
针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三大举措:一是加强宣传,召开家委会和家长会,宣传课后服务的意义,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例如,大部分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因放学后未离校,处于家长监管的真空时段,日常表现有显著进步,基本杜绝了校外打架斗殴、泡网吧、沉迷手机等问题。二是采用“选课走班”的方式开展兴趣活动,秉持完全自愿原则,学生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营造较为宽松的环境,摒弃束缚式管理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三是利用学校有限资源,不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活动,如中国象棋争霸赛、围棋赛、歌唱比赛、器乐比赛、田径比赛、篮球三人赛等,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展示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开展课后服务以来,学生自愿参与率达 98%,在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尤其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化课后服务的策略
(一)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类、体育类的硬件需求更高,许多学校因现有功能教室、艺体用具、活动场地等不足,需大量资金投入。因此,上级部门应统筹规划,将课后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范畴,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充足的经费与场地保障。同时,落实好教师课后服务补助问题,提升教师积极性。
(二)依据本地本校实际,设置开发课程
课程是课后服务的载体,更是核心所在。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贴近学生生活,设计具有个性化和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热爱自己所选课程,体验成功与喜悦,如此方能达成课后服务的目标与初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减负”更要 “提质”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面规范并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练好“校内增效”的内功,才能打好“校外减负”的硬仗。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必须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科学决策,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