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昨日集体小幅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涨0.15%,收报3373.75点;深证成指涨0.23%,收报10668.10点;创业板指涨0.24%,收报2145.10点。沪深两市成交额小幅放量364亿元,昨日达到11907亿元,但依然连续两天不足1.2万亿元。
行业板块涨少跌多,电子化学品、生物制品、化学制药、农药兽药、化学原料、化学制品板块涨幅居前,电机、风电设备、光伏设备、通用设备、电网设备、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
个股方面,上涨股票数量超过1900只,涨停股票数量超过50只。光刻机(胶)概念股掀涨停潮,新莱应材20cm涨停,国风新材、凯美特气、西陇科学、海立股份、冠石科技、兴业股份、江化微、常青科技涨停。创新药自选概念股展开反弹,康弘药业涨停。下跌方面,深海科技概念股集体大跌,大连重工等跌停。
行业资金方面,截至收盘,半导体、电子化学品、化学制药等净流入排名靠前,其中半导体净流入13.95亿元。
净流出方面,专用设备、互联网服务、通用设备等净流出排名靠前,其中专用设备净流出26.32亿元。
对于后市走势,机构纷纷发表看法。中信证券研报表示,短期内,受宏观因素,及市场针对实际需求分歧,全球IDC资产呈现大幅波动。海外公司依靠网络效应、谨慎稳妥的资本开支投入等,保证了较为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以及稳健的业绩增长。国内IDC作为重资产业务,企业从capex投入到业绩兑现的传导周期较长,市场需要更为合理的预期,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是国内IDC公司业绩兑现的重要观察窗口,建议持续关注海内外一线IDC公司的中长期投资机遇。
中泰证券研报称,基于全球铜矿企2025年生产指引以及冶炼厂亏损加大将带来减产的判断,我们将2025年铜精矿增量下调至33.4万金属吨,同时下调全球冶炼厂开工率1个百分点,对应全球精铜产量增速仅为1%,全球精炼铜将继续维持去库状态。铜的供需紧张结构更加夯实,驱动铜价中枢向上。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AI终端创新呈现高性能计算、轻量化设计、场景多元化三大特点。CES 2025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舞台,推动AI从云端向端侧渗透,同时加速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未来,AI与终端硬件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消费电子生态,进一步拓展人机协作的边界。
中信建投研报称,溴素作为下游应用广泛的化工品,具备极强的资源属性,主要通过海水、地下卤水生产获得,因此被以色列ICL、美国雅宝、德国朗盛占据全球60%以上的产量。而国内的主要溴产地莱州湾因长期开采,卤水储量、浓度呈明显下降态势,面临枯竭风险,导致我国溴素产量持续下滑,2025年1~2月进口依赖度升至66%.需求端以PCB板、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新兴领域拉动溴素需求实现7%以上的复合增速。2025年2月以来,我国溴素面临行业低库存+国内环保影响+海外供给扰动多重因素影响,价格自底部逐步上行,行业相关公司迎来重估。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正受益于AI大模型在语言、视觉等方面的能力演进,助力机器人泛化能力提升和交互体验升级,看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驱动广阔成长空间;自动驾驶产业从端到端向结合VLM(Vision-Language Models,视觉语言模型)的VLA技术演进,预期2025年有望看到VLA量产上车,VLA有望推动高阶智驾商业化进程加速,建议关注Robotic AI时代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高阶AI应用发展及相关产业链标的。
华泰证券研报称,近期,随着泛科技资产进入催化空窗期,投资者开始寻找有承接潜力的板块,部分泛消费行业可能是潜在的调仓去向之一。第一,促消费是2025年的政策重心,具体措施陆续出台,抓手愈发明确。第二,短期看,高频数据、企业盈利预期显示泛消费基本面正在点状改善。中期看,就业企稳、社会保障支出扩大、房价筑底等积极信号渐现,收入和消费倾向渐具改善基础。第三,部分泛消费的估值性价比较高,外资等亦有潜在增配空间。具体行业上,筛选了基本面有韧性、估值性价比较高且政策有催化的方向,建议关注:A股白电、航空、消电龙头,港股可选零售、美护、汽车。
综 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