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3个多小时的飞机,才抵达“天府之国”的中心——成都。从宽窄巷子转出来后,已是华灯初上。在成都工作多年的儿子把我们老两口领进一家“苍蝇馆子”,说是让我们尝一尝真正的“川味”。
落座约30分钟后,一只青花瓷碗轻盈地落在我们面前的餐桌上。碗中汤色清亮如脂,几片竹荪如白伞舒展,中央一块肝膏似羊脂玉般温润。热气氤氲中,一股难以名状的鲜香钻入鼻孔。我拿起小勺伸向碗内,嘿,汤水中的肝膏竟然像豆腐脑一样微微颤动起来!儿子得意地告诉我:“这便是‘竹荪肝膏汤’,川菜中的‘阳春白雪’。”
小馆内食客只有两桌,另一桌见我们点了竹荪肝膏汤,也点了这一道。由儿子充当“翻译”,我们边吃边与后厨师傅闲聊起了这道菜的烹饪过程。首先,将竹荪用30℃的温水泡发10分钟,去根洗净,横切成2厘米长的段,再将每段切成4小瓣,放入清水中洗净;然后,在炒锅中加入适量的肉汤、川盐、绍酒。接着,将鸡肝去筋,慢慢捶成肝茸后,盛入汤碗内,加入清汤调匀,而后用细丝筛去肝渣,独留肝汁。其次,将葱段、姜(拍松)放入肝汁中浸泡5分钟后拣去,加入适量的鸡蛋清、川盐、胡椒粉、绍酒调匀;上笼用中火蒸10分钟左右,使肝汁凝结成肝膏;用绿、白、黑原料在肝膏上制成竹、熊猫图案点缀,入笼保温。最后,将炒锅置于旺火上,加入清汤、胡椒粉,放入竹荪,加味精,烧沸后倒入汤碗中;将笼内肝膏取出,轻轻滑入清汤碗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操作,一碗“竹荪肝膏汤”才算大功告成。
听着厨师的介绍,我脑袋都差点炸了——这哪是做菜,分明是在制作一尊精美的瓷器嘛!繁复的过程中,隐含着川人对饮食的精益求精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听罢介绍,再看眼前的这碗竹荪肝膏汤,内心深处居然生出了一丝敬意。在儿子的提醒下,我们老两口抖着手,开始品尝起眼前的这碗“阳春白雪”来。这汤,饱含竹荪的特有清香之味;这肝膏,细腻绵密,滋味浓郁却不腥膻,果然是“入口即化,如春雪遇阳”。最让我稀奇的是,吃时是一种味蕾的享受,吃罢,又有一种长久的“余韵”:舌根泛起一丝丝甘甜,嘴里飘出丝丝缕缕的菌香。真是看着新鲜、吃着爽快、品着诗意。
作为药膳同源的典范,竹荪肝膏汤的养生价值自古备受推崇。竹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素有“菌中皇后”的美誉,《本草纲目》记载其“味甘性平,主益气补虚”。鸡肝则是补血明目的佳品,富含血红素铁和维生素A,对气血不足者尤为适宜。尤其是竹荪中的膳食纤维能缓解鸡肝的油腻,使营养吸收更为均衡。
竹荪肝膏汤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据《成都通史》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成都员外郎周文焕府中宴客,家厨为解主人肝虚目眩之疾,创制此汤。周员外食后目明神爽,大加赞赏,命每宴必上,遂有“周府肝膏汤,一盏值千金”之说,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争相效仿的养生佳肴。明末清初,这道菜随川厨外流而传播:“蜀中有肝膏汤,以竹荪佐之,清鲜绝伦。”晚清时,成都“荣乐园”掌勺大师将其改良,减油腻增清鲜,奠定了现代版本的基础。最富传奇色彩的是与张大千的渊源,1948年,这位蜀籍画家离川前特意到“荣乐园”品尝此汤,后辗转海外仍念念不忘。1978年,他在台北专门托人带回蜀地竹荪,终得一解乡愁,此事成为美食界佳话。
“蜀味无双竹荪肚,一勺膏沥万钱轻。”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离店时回望,餐桌上那道承载着600年文化记忆的汤品,在青花瓷碗中仿佛还映照着川人对饮食之道的永恒追求——“治大国若烹小鲜”,一碗见天地,一勺品古今! 钱国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