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美食里,土笋冻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它看似简单,却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很多人初见土笋冻,会被名字误导,以为“土笋”是某种植物。实则不然,它的真身是可口革囊星虫,属于海洋环节动物。这种小动物模样像蚯蚓,呈黑褐色,主要栖息在福建、浙江等地的沿海滩涂。因其外形似笋且生长在泥沙中,故而得名“土笋” .土笋冻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五杂组》《闽中海错疏》中就有它的身影,到了清代,《闽小记》更是称赞它“味甚鲜异” .民国时期的《同安县志》还提到它具有药用价值。历经数百年,土笋冻在闽南饮食文化中扎下了根。
制作土笋冻可不简单。首先要让土笋静养吐沙,之后反复碾压去除内脏,清洗干净。接着加水煮沸,这时土笋会释放出丰富的胶质,汤汁变得黏稠。等冷却后,无需添加明胶,它就能自然凝结成冻。冬天常温下就能凝固,夏天则需要冷藏。做好的土笋冻晶莹剔透,口感清凉爽滑,里面的土笋脆嫩有弹性。吃的时候,再配上酱油、醋、蒜泥、芥末等调料,丰富的味道在舌尖上交织开来。
如今,土笋冻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福建省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笋冻不仅美味,还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美容养颜等功效,有着“动物人参”的美誉,甚至在一些记载中,它还能替代冬虫夏草入药。
虽然土笋的模样会让不少外地游客心生顾虑,但只要鼓起勇气尝上一口,那鲜美的滋味定会让人颠覆之前的偏见。 阿 铭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