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佳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2年9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以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探索“五育并举”理念下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通过构建“劳动+”融合课程、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深化家校协同、分析典型案例与实证成果等策略,为解决农村劳动教育困境提供参考,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促进城乡劳动教育资源共享。
1.开辟劳动基地,实现自然与教室双驱动。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学校特色“耕品园”作为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耕品园”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童心百果园”,园内种有桃李、香蕉、龙眼等 10 多个品种,共 50 多棵;其二是果蔬“成长林”,各班以“劳”命名,科任教师带领学生种植常见瓜果蔬菜,共计 20 多个品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开拓,成为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最有趣的教室。
2.开启“三+ X”模式。学校实施劳动教育“三+ X”模式(即一节、一日、一周、班级需求)。“一节”即每周设置一节劳动教育课,采取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参与种植、管理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一日”即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三定为“劳动日”;“一周”即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之后的第一周定为“劳动周”,各班根据学校规定时段自由选择主题,将课堂移植到劳动实践基地;“X”即学校根据班级需求,随时向学生开放劳动教育基地,学生可到基地浇水、培土、除草、施肥、修剪等,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
3.促进五育并举,实现课程体验创新。
(1)学科融合。学校将劳动教育基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拓宽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平台。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实现课程体验升级,促进“五育”全面发展。语文课上,让学生到基地观察、体验、感悟,了解大自然,鼓励学生用丰富的语言描写自然的美好,品味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数学课上,让学生进行丈量与计算,学会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美术课组织学生到基地写生,体验美、感受美;科学课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使课堂生活更加多元化。
(2)学校在低、中、高年级通过开展“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班级黑板报比赛,营造劳动氛围。
(3)通过“劳动诗词”书写和手抄报比赛,培养学生致敬劳动者的情感。
4.以“勤”正身,劳动先行。每学期评选出“劳动小先锋”或“劳动之星”。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班级的课桌椅、图书角、卫生工具收纳柜,养护教室绿植;还有的孩子自发拿起劳动工具,对校园的花木盆栽进行修剪养护,打扫枯枝落叶,让整个校园保持干净温馨。
5.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不同形式的“劳动月技能大赛”,让劳动情怀浸润学生心灵。一、二年级开展“穿衣服、系红领巾”比赛;三、四年级开展“水果拼盘”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激发劳动情感;五、六年级开展“厨艺大比拼”活动,帮助学生收获成就感与自豪感,强化动手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6.“研”以砺己,深化劳动意识。在劳动节、国庆节、寒暑假期间,开展各项研学活动。如本土的豆干制作研学活动,立足本土文化,通过家校合作开展豆干的泡豆、研磨、煮浆、包干、压制、上盐、煮熟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同学们对豆干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7.利用“双减”利好政策,开展“劳可启智谜能润心”的灯谜竞猜课后服务活动。该活动旨在将传统灯谜与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工匠精神等相结合,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8.以点带面,创建劳动教育展室。展室向学生科普劳动知识和展示劳动成果,从劳动灯谜竞猜、致敬劳动模范、传承工匠精神、学生手工艺品制作、家校社劳动成果等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与普及。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提升劳动素养,并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作业管理,引导学生主动做家务、积极参加校内外劳动,这已成为推进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基于“五育并举”理念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究效果显著。今年,学校分别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 “第三批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和“第一批揭阳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本文系广东省 2021 年度中小学德育课题(2021ZXDY207)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