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伪专业”信息。从医美“专家”无资质带货,到财经“大V”信口开河,再到留学机构批量炮制“假学姐”人设,网络空间的“伪专家”正在疯狂生长,蚕食着专业信息的公信力。这场“李鬼”与“李逵”的较量,已演变为一场关乎网络生态健康的信息保卫战。
“伪专家”的泛滥,暴露了数字时代的知识传播困境。当人们习惯在短视频里“秒懂”专业知识时,算法却让真假信息同台竞技。医疗领域的“近视治愈术”、金融圈的“投资神话”、农业界的“增产秘方”……这些披着专业外衣的虚假内容,既利用了公众的知识盲区,又钻了平台审核的漏洞。更令人担忧的是,AI技术让造假门槛大幅降低——一个脚本可量产数百“专家号”,一张PS证书就能打造“权威人设”。若不及时遏制,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将导致专业信息的“塔西佗陷阱”:即便真专家发声,公众也会本能质疑。
治理乱象需要一场多方联动的“破壁行动”。对平台而言,不能止步于封号删帖的“表面功夫”,而要构建“资质审核+动态监测+信用评级”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正如小红书通过“账号关系挖掘”技术封禁千万黑灰产账号的实践所示,只有将AI识别与人工复核深度结合,才能撕破“伪专家”的精致伪装。对内容创作者和MCN机构,则需强化“黑名单”制度的穿透力,让造假者面临“一处违规、全网禁言”的严厉惩戒。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廖怀学律师的警示振聋发聩:编造传播“伪专业”信息可能触及法律红线,这类行为必须付出应有代价。
更深层的“破壁”在于专业力量的主动出击。首批“涉企网络辟谣工作直联点”的设立开创了新局面——当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从“被动辟谣”转向“主动科普”,当各领域权威机构用短视频、直播等鲜活形式传播真知,“伪专家”的生存空间必然萎缩。这种“以专业之光驱散伪专业之暗”的治理思路,比单纯的内容清理更具长效性。
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破壁行动”中,每位网民都是关键防线。培养“让信息飞一会儿”的耐心,掌握“查证资质、交叉验证”的基本功,才能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二传手”。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箴言至今仍发人深省:“信任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整治“伪专家”不仅是为了净化网络空间,更是为了重建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真相战胜伪装,我们才能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理性的航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