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即帽子。在我国古代,冠是区别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冠居于首,故曰元服。冠在各个朝代还有一些别号,如周曰弁,殷曰冔,夏曰収。到了汉朝,冠又分为十个等级。天子戴的是九寸高的“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的“远游冠”,依次而下,儒生是“进贤冠”,武士是“却敌冠”,舞士是“方山冠”等等。这些冠从规格到材料、装饰都有严格的区别。并透过这不同的高冠,体现不同的权力和身份。但是经过改朝换代,到了元代,高冠渐渐不甚吃香了。特别是到了明、清,一些混迹官场的政客,竟然把有形的高冠变成了无形的“高帽”,作为阿谀奉承的一种手段。
清代文人俞樾就写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个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去当官,临行告别老师,老师说:“外官不易为,宜慎之。”那人说:“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老师听了很生气,那人说:“天下不喜欢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老师听了转怒为喜。那人告别出来对别人说:“吾高帽一百,只存九十九矣!”寓言虽是游戏文字,却反映出当时某些人的心态。也许戴高帽比戴高冠更舒服,心理上更易被人们接受。于是,“高帽”由官场走向社会舞台,无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大都喜欢“高帽”,就连那位极至尊的皇帝老子也爱戴。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一次,纪晓岚陪乾隆皇帝游大佛寺,他们来到天王殿,但见殿中一尊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正朝他们憨笑,乾隆觉得有趣,故意指着弥勒佛问道:“纪学士,此佛为何见朕微笑?”纪晓岚答道:“此乃佛见佛笑!”乾隆又问:“此话怎讲?”纪晓岚答道:“圣上乃当今活佛,今朝来到佛殿,故曰佛见佛笑!”乾隆听了喜不自禁。纪晓岚送出的这一顶闪着佛光的“高帽”,自然而然就达到了阿谀奉承的目的。
阎泽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