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锐磊
暑假来临,研学旅行的高峰期也要到了。近年来,研学旅游野蛮生长,稍不留意就容易“踩坑”。研学旅游的出发点主要是拓展中小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有些研学活动“只旅行不研学”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们要打破盲从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研学产品,千万别让研学无味无效。
研学不是游学,更不是旅游。所以,家长们选择研学时要有明确的计划、清晰的目标、可检验的效果。如果孩子们满怀求知渴望踏上研学之路,最后却只带回一份份旅游纪念品和多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这种“以教育之名行娱乐之实”的不良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们对正确研学的认知。正确的研学,其活动应深植于“研”与“学”的土壤之中,以严谨探究、沉浸体验为根本。
“游”只是形式,“学”才是最终目的。相比普通的景点旅游或冬令营、夏令营,研学有更多研究和学习的元素。比如孩子去国内知名高校参观,可以提前感受名校氛围,有利于他们立下志向去高等学府学习。此外,学帆船、参与龙舟竞渡、学南枝拳等也是不少研学机构力推的内容。广阔的世界是孩子们的“活书本”,参加研学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能够“行万里路”,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让他们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去提问、去思考、去研究。
实际上,“行万里路”有多种方式。《论语》中曾描述探究性学习与教育性旅行融合的场景,比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笔者认为,除了给孩子们一场研学外,家长们也可以跟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化之旅,贴近生活,扩宽视野,传承非遗文化,体验农耕科技。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孩子们可以牵牛耕地、钓鱼撒网、学舞龙、了解无人植保机作业等,这些内容不仅能放松孩子们的心情,还能增长他们的见识,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