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忠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既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那么,在习题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巧选习题,激发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于是,我巧选习题,以期通过习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后,我选了这样一道题目: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请你解释这种现象。如果改变水的深度或角度,或换用不同的液体,铅笔的弯曲程度会如何变化?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这道题贴近学生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探究欲望,也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这些物理现象所隐藏的科学本质。同时,“设计实验”的要求,推动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物理规律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探究思路和思维空间。例如,在机械效率应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用一个滑轮组将重为 90N 的物体匀速提升 1m,拉力F为30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4m,绳重与摩擦忽略不计。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多数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求出机械效率。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结合“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设计一道开放题:如果希望机械效率提高到 89%,你有哪些方法?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探讨,训练学生从基础计算到灵活应用再到创新设计的思维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探究思路。
二、巧用策略,培养探究能力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巧用策略进行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良性互动,不仅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其物理思维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巧设问题链,厘清解题思路
做习题时,学生常会遇到“题目无从下手”“公式不会灵活运用”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链,帮助学生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逐步接近问题核心,推动其从“被动接受” 变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关实验习题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链:①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②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什么?③根据这个关系,成像性质如何?④如何判断像的位置和大小?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厘清成像规律思路,更好地解决透镜成像的相关问题。
(二)巧用错题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题,而忽视 “错题” 背后的教学价值。例如,在讲解 “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有关习题时,有些学生认为 “电流先经过的用电器分得的电压大”,我将这一观点作为讨论素材,引导学生结合欧姆定律和电压分配原理展开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巧用错题资源,帮助学生厘清概念误区,进一步加深对电路基本规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结合实验,提升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观察、实验融入习题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理论、寻找答案。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习题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习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①在杠杆左侧挂 4 个钩码,动力臂为 6 cm;右侧挂 3 个钩码,右侧的阻力臂应调节为多少才能保持平衡?该题直接结合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定量分析。②若在上题已平衡的杠杆两侧各再加挂 1 个钩码,杠杆是否仍然平衡?请先预测,再通过实验和计算验证你的结论。该题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推理与验证,激发探究兴趣,实现了从实验操作到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选巧编习题、注重思维引导、加强实验与习题的结合等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