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需“建立教学与评价的内在联系”,这为低年级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实践中,“重活动形式、轻目标达成”“重结果判断、轻过程跟踪”的问题普遍存在。以“年月日”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仅通过考查“大月口诀记忆”评价学习效果,忽视了学生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等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课标要求存在显著差距。为此,笔者以“年月日”教学为载体,尝试构建全程嵌入、多维互动的“教学 —评价”一体化体系,将评价作为教学的“隐形导航”,实现教与评的协同推进。
一、“教学—评价”一体化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目标与评价的精准对标
结合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深入研读课标后,确立“三维联动”教学目标:知识维度聚焦认识年、月、日及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特征;能力维度强调通过日历观察、小组合作发现时间规律;情感维度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周期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为保障目标落地,对应设计“过程+结果”双重评价指标。例如在“规律探究”环节,不仅关注学生能否说出“7 个大月”这一结果,更重视其能否阐述“通过对比 2024 和 2025 年日历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凸显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二)评价与教学环节的有机融合
采用“问题链驱动+评价点跟进”的思路,将评价自然嵌入教学各环节。情境激疑阶段,抛出“乐乐 10 岁只过了 2 个生日”的谜题,通过学生能否联想到“特殊月份”,诊断其前备经验。探究实践阶段,分三项任务嵌入评价:任务一发放2024年日历卡,要求学生圈画每月天数并填写记录表,评价要点聚焦“是否漏填 2 月”“能否用不同颜色标注特殊天数”,考查观察全面性与记录条理性;任务二以 4 人小组为单位,用磁力贴按天数对“月份卡片”分类,通过观察“是否主动分工”“能否用‘因为……所以……’表达分类理由”,评价合作与思维能力;任务三对比2025年2月日历,设计星级评价标准,★代表能说出天数差异,★★代表能联系“4 年一闰”,★★★代表能举例验证规律,实现分层评价。应用拓展阶段,设计“生日密码破解”游戏,评价学生运用“拳头记忆法”判断月份天数的能力,检验知识迁移效果。
(三)适切性评价工具的开发
立足低年级学生特点,开发直观、有趣的评价工具。彩虹观察卡采用红、黄、绿三色即时记录学生表现,红色代表需帮助,黄色代表有进步,绿色代表表现佳,实现课堂表现动态跟踪;成果展示板张贴学生设计的“月份规律手抄报”,标注“用表情包区分大月小月”等发现亮点,搭建成果展示与互助学习平台;童言记录册收集“为什么 2 月天数最少”等探究疑问,既作为思维发展的实证,也为后续教学提供素材。
二、实践成效与反思
在三年级 5 班(59 人)的教学实践中,该体系成效显著: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85% 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小组讨论,较传统教学提高30%;思维可视化程度增强,72%的学生能结合日历数据解释规律,摆脱机械记忆;评价认同度较高,90% 的学生喜爱“彩虹卡”等工具,认为能清晰知晓自身优缺点。
反思实践过程,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评价语言需“儿童化”,用“要是把 2 月的天数也记下来,表格就更完整啦”替代“你观察不仔细”,保护学生积极性;二是评价节奏要“弹性化”,为慢热型学生延长探究时间,允许“二次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应“圈层化”,构建“同桌互评→小组点评→教师总评”的递进式评价圈,提升评价全面性。
三、结语
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一体化,核心是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脚手架”。在“年月日”教学中,通过具象化的评价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时间知识,更激发了数学探究兴趣。未来,可进一步融合绘本、动画等载体,让评价更生动高效,助力低年级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