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部京剧电影《节振国》在全国上映,抗日英雄节振国的名字广为传播。节振国其实是真正的历史人物,他勇于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光荣牺牲的历史,被记载于民族抗战史中。
节振国(1910~1940),山东省武城县刘堂村(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人,年幼时,家乡闹灾荒,民不聊生,节振国随父亲逃到河北唐山赵各庄。14岁起在开滦赵各庄煤矿当井下工人。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当年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敌人抓住了节振国的哥哥,刚从井下回来的节振国冲上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搏斗中,他夺过日本宪兵队长的军刀,当场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和数名日伪军,后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冲出敌人的包围和追捕,负伤脱险。
节振国伤愈时,正逢中共冀热边特委按照党中央指示,发动冀东抗日大暴动。他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不久,他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被编为冀东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即工人特务大队,节振国任大队长。当年7月起,他率领部队活跃在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矿工参加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威震冀东。在工人特务大队的号召和鼓舞下,工人抗日声势日益浩大,由赵各庄矿扩展到开滦煤矿各矿区,成立了数支抗日游击队,3000多名工人先后参加了抗日队伍。节振国率领工人特务大队和日伪军数次激战,两度收复赵各庄、唐家庄矿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
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8月1日,节振国在团长陈群指挥下,率旧部夜袭赵各庄敌人的弹药库后,撤至滦县下尤各庄休整。当天下午2时,团队遭到敌人的围攻,团队在激战消灭日寇50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但节振国要求带领一支队伍切断敌人退路。战斗中,在附近暗藏的敌人向他开了枪,节振国猝不及防,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当月,延安《中国工人》杂志向根据地抗日军民介绍了节振国从刀劈日本宪兵开始的英勇抗日业绩。
新中国建立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2011年又拍成《节振国传奇》30集电视剧。
节(jié,潮音zag4(作,姓氏专音))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
节在揭阳只有1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670位,占揭阳人口的0.000015%.
节姓来源有三:1.出自姜姓,为上古炎帝神农氏后代,属以祖名为姓。相传炎帝传至八世孙时有名节茎,节茎的后代,以祖名为氏,称节氏。2.出自周代符节令,属以祖职为姓。据《周礼·地官》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注:以王命往来,必有节以为信。”在古代,符节是非常重要的信物,符节令、掌节使都是非常重要的官吏。在符节令、掌节使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者,称节氏。3.出自元代真腊(今柬埔寨)地方官买节,属以祖职为姓。元朝将真腊置为占城省,有买节后裔子孙来中原地区定居,取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初称买节氏,分化为单姓买氏、节氏,分别融入汉族及壮族、瑶族、侗族、京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
今节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3省节姓人口约占全国节姓总人口的62%.
节姓的历史名人,除上述的节振国外,还有:明洪武年间(1368~1398)贡官仓大使节孟高;明代信丰守御千户所(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城西北)指挥佥事节铎。
揭阳的节姓居民落居于普宁麒麟。
阿 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