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锐锋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数学与各领域联系紧密,传统孤立的数学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需求。跨学科融合赋予数学知识鲜活的生命力,项目式学习提供实践应用的平台,二者结合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一、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契合
(一)跨学科融合的教育价值
跨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一是体现在对现实问题复杂性的回应上。例如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单一学科思维难以应对;二是跨学科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通过学科交叉,学生需在知识迁移中建立逻辑关联,整合信息,重构认知框架,进而发展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核心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
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驱动,核心要素含三方面:一是真实情境嵌入性,问题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或社会热点;二是任务设计开放性,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路径;三是协作学习必要性,通过角色分工促进深度互动。
(三)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具有天然适配性。目标维度上,二者均指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维度上,项目式学习任务链为跨学科知识应用提供支架;评价维度上,均需突破单一标准,采用多元评价形成全链条反馈机制,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赋予数学学习现实意义。
二、跨学科融合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策略
(一)锚点设计
锚点是项目的“认知支点”,需兼具数学本质与跨学科延展性,满足真实性、数学性、开放性三重标准,帮助学生形成 “数学为工具、学科为资源” 的认知模式。
以“校园节水行动”项目为例,教师可围绕“如何降低校园水费” 设计锚点开展教学。在项目初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的维度,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经过讨论,学生初步明确需先了解校园用水情况、分析浪费原因等方向。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数学组学生负责统计每月水费支出与用水量,教师同步教授双轴折线图绘制方法,帮助他们从图表中定位用水高峰时段;科学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龙头滴漏速度,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并指导准确测量、记录数据,进而计算漏水量;美术组学生设计节水宣传海报时,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百分比直观展示节水成效,让学生感知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语文组学生撰写节水倡议书,教师指导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整个过程中,学生持续交流沟通,分享发现与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锚点,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切实体会“数学有用、学科互通”的价值,有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与协作能力。
(二)评价增值
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认知成长与能力突破,通过“前置评估—过程记录—成果反思”的闭环设计,捕捉学生从“初始水平”到“最终水平”的增量变化。其中,前置评估采用“数学能力自评表”与“跨学科知识问卷”,明确学习起点;过程记录通过“学习日志”“同伴评价表”“教师观察记录”等工具,追踪学生在任务分工、协作沟通、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成果反思阶段,引导学生从数学逻辑、学科整合、创新价值等维度开展自我评价。
具体实践中,教师先通过“数学能力自评表”与“跨学科知识问卷”完成前置评估,据此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过程记录环节,教师结合观察撰写 “教师观察记录”,记录学生的进步与待改进之处;学生则通过“学习日志”梳理学习过程与个人心得,部分学生还借助“同伴评价表”开展互助交流。通过这一系列评价工具,学生能清晰认知自身在 “数学建模”“文化理解”“团队协作” 等方面的提升,教师也可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式,实现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跨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辅以锚点设计与增值评价策略,能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尝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在循序渐进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他们今后应对复杂社会环境、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