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梓林
作为一线物理教师,我常反思执教核心:如何践行《2022版物理课程标准》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这需要结合班级实际与学生层次差异,将科学探究、习惯养成与创新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教师的时代责任。
一、创新思维培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多元角度分析问题,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它能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助力创造力养成。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科学思维,可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未来持续创新奠定基础。通过创新实践,学生能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养成独立品格。同时,创新思维培养需调动观察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其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二、初中物理课堂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趣味导入,点燃探究热情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直观有趣的体验能快速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大气压强》前,布置 “蜡烛吸水” 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激发兴趣并尝试自主解疑释惑;课堂上接连演示“覆杯实验”“瓶口吞蛋”“空气挤瘪易拉罐” 等现象,用奇妙的物理场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创新思维萌发铺垫情感基础。
(二)问题导向,激活自主探究
将物理规律转化为情境化问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先让学生观察“透过玻璃砖看钢笔错位”“筷子插入水中弯折”的现象,配合池水变浅的动画演示,再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主操作、数据记录、分析论证,自主探究并验证光的折射定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同步提升。
(三)多元赋能,拓宽创新视野
打破课堂局限,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讲授《连通器》时,借助三峡工程挂图展示工程宏伟规模,配合多媒体动画模拟轮船通过船闸的全过程,让学生既感受国家工程的震撼,又深刻理解连通器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外,引入科普视频、拓展实验器材、通俗化的学术文献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认知视角,激发创新灵感。
(四)实践锤炼,提升创新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讲解电动机原理时,放手让学生利用铜线、磁铁、电池等简易材料,自主设计制作简易电动机。学生需运用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反复尝试绕线方式、调整磁铁位置,在不断改进中实现作品运转。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知识理解,更锤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科技竞赛、创新实验展示等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五)发散提问,拓展思维广度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开放性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例如提问“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直径”,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想到“平移测量法”“叠加法”“组合测量法” 等多种思路,再引导学生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优劣并聚焦最优方案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学生的创新视野不断拓宽,思维广度持续提升。
(六)营造氛围,释放创新潜能
打造支持创新、宽容试错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独特见解。讲授《摩擦力》时,展示码头集装箱搬运、钢件卸载的实际场景,提问“如何高效移动吨重钢件”,引导学生从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出发,提出化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分离等创新方案。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充分肯定,对尝试中的失误耐心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大胆探索,释放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教师以兴趣为引、以问题为轴、以实践为基,将创新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既传授知识,又呵护创新热情,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育出具备核心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