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复信孟加拉国儿…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擦亮“电商名镇”招牌…
·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
·争做“四个自信”好孩…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
·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
·为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推进困境留守儿童健康…
·公告和任免名单
·持续树牢安全红线意识…
·“六一”催热“宝贝经…
·欢乐童年
·榕城区莲花学校举行少…
·老将亦发少年狂
·为外卖骑手送上安全“…
·微话题
·“火焰蓝”以忠诚担当…
·携手“童”行 情暖“…
·从“心”出发 笑“赢…
·民众有难题 政府来…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
·降低音量,让广场舞更…
·别给消防员添乱
·网来网往
·做实为民利企举措 …
·加强水源地保护 守…
·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
·营造平安健康暖心高考…
·竹笋正当时 笋农采…
·走访问需办实事 税…
·揭东区组织组宣干部开…
·路篦荣祖公祠列入市第…
·锡场镇开展爱心助学活…
·揭东区开展“护肤日”…
·银行消费信贷价格竞争…
·农业银行信用卡送消费…
·央行适度加大逆回购操…
·手续简便快捷 还款…
·深成指与创业板指月线…
·三大行业获超400家…
·北交所主题基金业绩回…
·荤素合理搭配 既营…
·酸笋记
·西湖藕粉
·陈村粉
·五花肉焖腐竹
·香辣黄豆炖猪蹄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

时间:2023/6/1

  □新华社记者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穿越历史的烟云,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始终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放眼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吸吮着悠悠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滋养,赓续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激扬深厚蓬勃的中国力量,以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昂首阔步。

  高瞻远瞩,指引中华文化前进方向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游人如织。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成为人们参观的必到之处。

  展厅内,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中国奋斗发展的辉煌成就交相辉映,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长卷。

  2012年11月,正是在《复兴之路》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抚今追昔,饱含深情提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0年后,在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的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历史脉络,强调“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回望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河南安阳殷墟;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带着这种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洞悉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通过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和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标定了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揭示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开辟守正创新、固本开新的文化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何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如何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营造了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继往开来的大格局大气象。

  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

  2021年仲春,福建武夷山,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

  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万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孔子故里,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表示“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指出“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三苏祠中,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身体力行,无不彰显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思考,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邃思想的源头活水。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只有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两个结合”的提出,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之“根”,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不断赋予其崭新的生命活力。

  思想之意义,正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史鉴今资政治国,将中华文化的智慧融会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展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胸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蕴含“自强日新”“道法自然”的智慧;统筹发展与安全,彰显“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同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无愧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培根铸魂,为民族复兴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强国的事业,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引领?

  复兴的征途,需要什么样的价值铸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014年2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主题正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4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述和集中体现,维系着当代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一起座谈。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微言大义,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吸收和运用:

  “富强、民主”联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质朴理想;

  “爱国、敬业”汲取“丹心报国”“天道酬勤”的精神追求;

  “诚信、友善”传承“仁义礼智信”的古代智慧;

  ……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述,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鼓舞。

  源头活水,润泽千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

  在传承中实践,在升华中弘扬。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印发,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人民生活方方面面,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

  固本开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中轴线,恢弘大气,贯通南北,正是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工”字形建筑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观如“凌空藏宝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硕大篆书“史”字悬于其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三座北京文化新地标比邻左右、呈鼎足之势。

  一路向北,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成为展现大国风采的崭新标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穿越时空,启迪未来。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运城博物馆。在这里,他又一次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的崇高使命感,身体力行探寻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之道。

  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沸腾了。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言者恳挚,听者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同这片古老街巷之间,有着一段跨越三十年的守护情缘。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

  来到甘肃嘉峪关关城,“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陕西秦岭,“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评价;

  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强调“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彰显着始终如一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胡同、四合院,作为典型的文化符号见证着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玉河旁的雨儿胡同,先后走进29号、30号大杂院。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老城要发展,居民生活亟待改善。如何既满足老街坊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又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的文化情怀,隽永绵长。

  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理念要求,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图景变为现实。

  今天,正定古城重现北方雄镇风貌,北京胡同镌刻古都记忆与浓浓乡情,八廓街见证西藏翻天覆地历史巨变,“世遗之城”泉州讲述包容与开放的动人故事……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山水人文交汇成现代宜居之地,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指引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应时代命题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

  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彰显时代精神、升腾中国气象。

  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创新局面,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老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到博物馆文创频上热搜、民俗文化游不断升温,国宝、文物、非遗走进国人生活,新的文化自觉助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全社会提供丰沛历史文化滋养。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澎湃,文明古国阔步迈向文化强国。

  2014年10月15日,指引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座谈会,时隔72年再次召开。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潜心创作深耕不辍,使文艺创作不仅有当代生活底蕴,而且有文化传统血脉。中国文艺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唱响时代主旋律。

  舞剧《大梦敦煌》、昆剧《临川四梦》、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作品不断涌现,提振民族精气神。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在心。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和推动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铺展开来。

  文化惠民工程暖民心,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博物馆6565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旅游演艺、乡村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蓬勃兴起,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味道、增强文化自信。

  数字化赋能,演绎文化生活新精彩。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云阅读”“云视听”“云赏乐”“云旅游”“云演出”……“数字+文化”带来新体验、催生新业态。

  放眼神州,新时代的文化事业生机盎然,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派“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博大气象。

  胸怀天下,铺就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百花齐放,礼乐和鸣,中亚各国元首在唐风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千载流泽生生不息,丝路精神薪火相传。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也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在莫斯科向世界阐发了“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年后,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1000多名与会代表发表的成果文件,彰显各方对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广泛共识。

  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点头表示赞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习近平总书记说。

  谈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当年出席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帕夫洛普洛斯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掷地有声的话语,向世人传递出宏阔高远的文明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理念,更是行动。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

  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领略古老文明间的奇妙“相遇”;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以茶和酒作喻阐述东西方文明异同;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忆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在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在斐济穿上“布拉衫”,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沙特阿拉伯“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起舞……

  一场场“文化外交”,展现出中国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赏。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渴望读懂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多次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刻观察。

  历史定格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瞬间——2023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马克龙说。

  深厚的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绘就古老大国走向复兴的雄浑底色,也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不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世界瞩目。翻开书页,镌刻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情怀,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今年初,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播出,中国人民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和生存智慧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从影视作品和经典著作互播互译到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到共赴星辰大海的发展合作,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深刻启迪。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崭新内涵,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

  新时代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绘人类文明壮丽画卷!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