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星星 林怡然
通讯员 吴裕礼 何思榕
新购置的健身器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锻炼;社区内的水道恢复往日的清澈;邻里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自榕城区炮台镇炮台社区积极推行“微”治理工作以来,社区环境干净卫生,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炮台社区是城村合一社区,老旧生活小区分布泛散,自治管理存在短板不足。为解决社区治理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居民生活的“痛点”,扫除自治管理中的“盲区”,炮台社区积极学习贯彻“枫桥经验”,以社区党委为引领,以民主自治为载体,落实党组织网格管理引领职责,制订1234“平急结合”工作体系,建立协商自管服务队伍,用活“微”自决,做好“微”治理,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微”治理促自治,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
在推进“微”治理过程中,炮台社区坚持党委领导、居民共治,设立社区“微治理”联络工作站,以党支部书记、村民组长、老党员、群众代表为主要成员,以村寨、小区、市场、路段等场所为划分,组建“寨管家、楼管家、场管家、路管家”的“微”治理队伍,助推社区自治管理。
在社区第四自管小组,村民吴某发和吴某鸿,因上辈曾有纠纷,导致两家结怨几十年,自管小组知情后,通过多方劝解,最终两家冰释前嫌,握手言和。自开展“微”治理工作以来,炮台社区充分发挥自管小组队伍的优势,积极调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全力提升社区“三治”工作,将单元治理由向村寨、小区、院落延伸;并以“大事党当家、小事寨管家”为径向,从群众关心的“微”小事情着手,充分了解群众的所忧所困,解决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微小、微急、微难事项,及时调解各类纠纷,使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微”课堂强法治,激发群众共管村务热情
为助力居民理解法治与工作生活的紧密关联,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炮台社区充分利用各类文化阵地,党委书记、律师顾问团、老干部、先进个人等,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在社区开展榕树下“微”讲堂活动,义务宣传民法典,提供法律咨询,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习惯。
在此基础上,炮台社区依托“微”课堂,解读“微”治理含义,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今年上半年以来,共有4500多人次以各类形式参与到社区的“创文”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各类“微”课堂活动开展,为建设一个坚强领导集体,建立一套完善的村规民约,培育一批“法治明白人”夯实了基础。
“微”实践彰德治,培育乡村文明树新风
炮台社区坚持以文化人,提升居民整体素质,培育文明乡风,用道德力量助力社区治理。
炮台社区通过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艺表演、学雷锋等志愿实践活动,带动群众养成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使社区氛围更加和谐。同时,积极培育扎根社区乡土文化的戏曲、音乐、群众体育,深挖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道德理念,把传统乡规民约中的价值资源引入现代社会公德教育,陶冶居民道德情操,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养成符合国家、社会、个人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社区人文精神。
炮台社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践行“枫桥经验”,大力推行“微”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力量,着力用“微”治理改善“大”民生,增强群众的归属感,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