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娟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战略举措。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本人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结合教学,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门径。
一、结合数学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社会经验贫乏,对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还很模糊,良好习惯还有待形成。数学虽不是一门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科,但教学中要经常地、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使“道”融合于“数”。小学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要充分挖掘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以教载德、以德促智。在教学中,我根据数学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对他们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如教学“圆周率”时,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我还讲述了祖冲之在学习上的感人故事,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古代科学家的敬仰,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告诉他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1985年π值已算到小数点后上亿位。这样的外延不断引伸,不但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使他们看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本领,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坚持“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更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这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来考老师,学生随意给老师出数,无论多大的数,老师都能立即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学生在惊叹之余,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老师以此为契机,适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学生就真正进入了学习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革旧观念,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维、去创新,并尽量展示出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基本上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它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引导,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通过这样操作、分析、思考,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不仅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总之,近年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