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向“绿” 而行,厚植…
·揭阳市“文明揭阳 因…
·“师带徒”促非遗薪火…
·带动农村青年人才投身…
·凝聚高层次人才智慧力…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
·秋装上新走俏 夏装…
·从好家风说开去
·秋意渐显,长袖上身
·懂你所需 贷你所想
·微话题
·第134届广交会开幕…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一号…
·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
·购房者信心有所恢复 …
·“金九银十”热度或不…
·返乡置业出现城市升级…
·9月中国百城新房价格…
·超六成百强房企9月销…
·商品房销售拟实行明码…
·二孩及以上职工家庭购…
·丁日昌兴社学重视“蒙…
·秋山红叶有佳诗
·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
·五斗米是多少?
·变革者的咒语
·宋风何以成韵?
·永不凋谢的海上花
·【新书荐读】
·秋夜里的古镇
·老妈的弓蕉树
·仁乡山药
·榕抱茄苳成奇观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时间:2023/10/16

  李忱阳

  前不久,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的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新石器时代“7000岁”的陶人面像,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商代象牙杯,周代铜牺尊……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领略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从留下“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录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到铸有“中国大宁”铭文的湖南长沙伍家岭出土汉代铜镜,再到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生动展现出中华文明弦歌不辍、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研究和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文明阶段,通过考古发掘找到更多信息,可以用遗迹遗物廓清历史迷雾;而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通过考古发掘“证经补史”,则可以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考古工作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事实上,考古既是在不断发现遗存、探寻历史,也是在不断传承历史、弘扬文化。遗址的发掘与复原、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与考古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先人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审美取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

  近年来,考古学逐渐摆脱“冷门”的标签,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一方面,这得益于考古与科技的更紧密结合。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装备的亮相,碳十四测年、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助力考古不断取得新突破,也让考古发掘更有科技感,更加可感可知。

  另一方面,这也与考古成果以更为多样的面貌走近公众密切相关。无论是《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受到观众欢迎,还是“数字敦煌”资源库、故宫“数字文物库”等项目给人带来全新文化体验,抑或是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走红,都启示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火起来,在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让更多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让考古工作被更多人看见,让文物更好走近大众,揭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考古事业将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不竭力量。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