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向“绿” 而行,厚植…
·揭阳市“文明揭阳 因…
·“师带徒”促非遗薪火…
·带动农村青年人才投身…
·凝聚高层次人才智慧力…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
·秋装上新走俏 夏装…
·从好家风说开去
·秋意渐显,长袖上身
·懂你所需 贷你所想
·微话题
·第134届广交会开幕…
·我国成功发射云海一号…
·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
·购房者信心有所恢复 …
·“金九银十”热度或不…
·返乡置业出现城市升级…
·9月中国百城新房价格…
·超六成百强房企9月销…
·商品房销售拟实行明码…
·二孩及以上职工家庭购…
·丁日昌兴社学重视“蒙…
·秋山红叶有佳诗
·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
·五斗米是多少?
·变革者的咒语
·宋风何以成韵?
·永不凋谢的海上花
·【新书荐读】
·秋夜里的古镇
·老妈的弓蕉树
·仁乡山药
·榕抱茄苳成奇观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永不凋谢的海上花

时间:2023/10/16

  彭忠富

  1995年9月8日,一代才女张爱玲在洛杉矶家中寓所去世。张爱玲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张爱玲的身世、命运和她的文字一样精彩而极富传奇。她历经家庭的变故,继母的苛待,历经战乱,然而她却始终如一朵孤傲的海上花,远远地看着岸边人世的喧闹和离别。张爱玲向往生活的艺术,却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她出身名门,却自豪地宣称不靠任何人;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不为人所左右;她用文字与读者聊家常,谈心事,现实里却不肯让人窥探自己的内心。她曾经红极一时,暮年却在异国他乡隐居。

  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作家翟晓斐长期关注张爱玲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她认为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翟晓斐最新出版的《张爱玲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包括“倾城之恋”“迟暮之美”等七章,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娓娓讲述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感情经历。许多人一直认为张爱玲的生活无忧无虑,她的一生光鲜靓丽。可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传记,我们才知道她原来也经历坎坷。张爱玲的一生用华丽而苍凉、精彩而落寞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诠释着自己的角色。而张爱玲却让自己多承担了一个角色,她用自己的视角和经历,用手中的笔,向我们一幕幕展示着某一场或者正在进行的某个角色,让我们为之或悲或喜的同时,惊觉其中也有自己的影子。“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能够这样看待出名,张爱玲当然有自身的底气。她3岁便能背诵唐诗,7岁时写了第一部描写家庭悲剧的小说,8岁时写了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快乐村》,9岁时便开始纠结于将来是要当画家还是音乐家的选择中。1943年到1944年,张爱玲在上海滩的各种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与苏青、潘柳黛和关露并称“文坛四大才女”。

  关于张爱玲的文字,谁也无法否认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她以《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的上海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张爱玲在小说表现技巧的运用上大胆创新,最终形成了至今脍炙人口的“张爱玲体”。张爱玲的文字间透着毫不媚俗的冷漠和漫不经心的洒脱,有对社会的指评剖解,有对尘世的嬉笑怒骂,她用文字砌出一截截的世态炎凉,却无法掩饰荒凉的底色。读张爱玲,需用灵魂去读灵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感同身受,真正了解那些作品背后的内涵。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人兴趣不大,他们更关心的是张爱玲的感情生活。譬如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虽然仅仅维持了两年,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胡兰成带给张爱玲的震撼可谓刻骨铭心。张爱玲以为自己遇到了真爱,“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张爱玲生性冷清,本性孤傲,满腹才情,却奈何所遇非人。只是文字已矣,情已错付,与胡兰成的相遇终究成为张爱玲生命中不能言说之殇。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