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历来重视宗族文化及祭祀文化。对于普宁市流沙北街道小扬美村九房族人来说,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是摩天岭上一组立于清代后期共4代先祖的功名纪年碑,以及一块立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间的示禁碑。石碑历经风雨沧桑,见证着张氏家族家风的传承。
近日,记者从小扬美村出发,驱车25公里来到摩天岭鸡心山北侧,了解这组功名纪年碑、示禁碑背后的故事。


对张氏族人来说,这组功名纪年碑凝聚了家族的情感和记忆,更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交流。

立于清嘉庆十五年的“奉王府宪示禁”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以上图片均由 黄燕丹 摄
□记者 黄燕丹 通讯员 张壮雄
族 人 守护石碑,传承百年好家风
摩天岭,位于普宁市云落镇以南至大南山一带山脉,是普宁第二高峰。记者从山脚沿着平坦的水泥山路向上驱车10余分钟,便到达目的地。
在碑主后人张暹强、张培林等的指引下,记者见到这组功名纪年碑一字排开立于张氏祖坟右侧。这组功名纪年碑共有7块,经现场测量,石碑高为52厘米,宽为12厘米。立碑年代分别为:同治三年(1864)、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卅三年(1907)、宣统二年(1910)。而立碑人分别为“十四代孙岁进士勤”“十五世孙明经进士清华”“十六世孙附贡生伊蔚”。
记者留意到,现场立碑年代并未按时间顺序排列。对此,张暹强解释,数十年前族人修整祖坟四周环境时,受制当时条件导致排列顺序有误。而且,根据立碑传统,应为8块功名碑,目前遗失一块。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距功名纪年碑约25米处,还立有一块题为“奉王府宪示禁”的石碑。石碑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当时的潮州知府王衷所立,正楷阴刻,字体清晰。经测量,石碑高125厘米,宽55厘米,全文667字,说明了因祖坟引发山地纠纷,祖坟后代“监生张光茂”向潮州府申请在此立碑,以维护当时的社会治安。
“这组功名纪年碑、示禁碑已有几百年,见证了我们家族勤劳俭朴、崇文崇德等优良传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要一代一代来守护。”张培林自豪地介绍,功名碑中“十五世清华公”与“十六世伊蔚公”有“父子秀才”的美誉。清光绪《普宁县志》中还记载了先祖“监生张光茂”之妻李氏为“寿妇”,写道“五代同堂,子孙四百余人”。
专 家 潮汕地区功名纪年碑较为少见
功名纪年碑、示禁碑有哪些研究价值?记者就此采访我市知名学者、市博物馆原馆长孙淑彦。
孙淑彦表示,从功名纪年碑来看,张氏家族是世代书香人家。家族以石碑形式作为纪录,这在潮汕地区较为少见。而《普宁县志》对“寿妇”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个曾经的五代同堂之家,是一个和睦家庭,在当时当地传为美谈。
孙淑彦介绍,“官府禁碑”是由官府下令勒石发布的,属官方制定的文件,因此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该石碑对研究当时历史人文、生产生活、社会治安、民风民情和风俗习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