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陶塑历史悠久,具有精巧、简洁、诙谐、装饰性强等特点,并融汇石湾陶塑的传神粗犷、气势磅礴和潮汕地区的戏曲、木雕、泥塑等民间艺术特色,形成了体现滨海地区风情、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揭阳陶塑艺术体系。2013年,揭阳陶塑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 经千百年传承发展,自成体系、独具一格
据《揭阳文物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已有人物陶塑、花鸟屏等工艺嵌瓷,其艺术精致,图案繁缛。潮州与揭阳交界处(属揭阳境内)存有保存较完好的陶窑,该窑出土有大量南宋陶器,其中有四耳陶罐、泥鳅脊状、环粘鼓钟等艺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陶瓷塑物。”
揭阳地区也出土或保留了历代一系列的陶塑作品,如揭阳仙桥南朝墓出土的青釉鸡首壶、六足陶砚,宋代“百窑村”出土的佛像和哈巴狗,晚清及近代建筑丁日昌府保留的麒麟照壁、揭阳学宫照壁“鲤跃禹门图”,以及棉湖文昌古庙、钱坑祠堂、凤江祠堂等地的屋脊陶塑等,这些陶塑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揭阳陶塑在潮汕陶塑这个大系统中自成体系、独具一格。
工艺 艺术元素丰富,形神兼备,极具感染力
揭阳陶塑艺术元素丰富,多以儒、释、道、士、农、工、商、学、渔以及戏剧神话传说为素材,民间雕塑造型艺术为手段,泥土、色釉为材料,先以低温陶坯加彩,后为中温施釉烧制为主。
揭阳陶塑的制作主要分9个环节,分别是选泥、制成泥塑小稿、成型塑造、翻石膏模、印制、修坯润色、晒干低温素烧、配釉施釉、成型煅烧。
作品强调形与神的结合,人物刻划大胆夸张、形神兼备,脸部、脚手以陶胎素色为特点,衣褶通过施窑变色釉,使作品形成粗犷与细腻、丰富色釉与素色胎体以及俗与雅、动与静的强烈对比,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传承 让揭阳陶塑走向百姓家,走向产业化
20世纪50年代,出身泥塑世家的陈保国艺高胆大,时常与资深工匠“斗艺”,年仅20多岁便在业界小有名气,后被广州人民美术社聘为技艺创作人员,后转入石湾美陶厂,拜陶塑大师刘传为师。回揭阳后,他致力陶塑的传承与发展,将石湾陶塑的传神粗犷、气势磅礴和潮汕地区的陶塑、泥塑、灰塑的诙谐、精巧、简洁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2004年,陈保国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勋章,成为潮汕地区著名的陶塑艺术大师。
陈保国的儿子陈茂辉自幼随父学艺,深得其艺术精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艺术传承、视野拓展的磨练中,陈茂辉融合岭南特别是潮汕民间泥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技法,将民间陶塑的审美情趣和大型雕塑艺术的形式感及现代元素糅合在一起,在继承和发展先辈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建立揭阳陶塑艺术的新风格。2017年,陈茂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阳陶塑)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和发展揭阳陶塑事业对陈茂辉来说责无旁贷,他表示将争取文化部门和文化专家的支持,倾尽全力,把“揭阳陶塑”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揭阳陶塑”艺术成为揭阳文化的亮点,让揭阳陶塑走向百姓家,走向产业化。

整理:徐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