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肉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其全称为“酸菜炖白肉血肠”,是城乡居民宰杀年猪之后,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
白肉血肠以猪五花肉、猪血肠为主料,搭配酸菜及多味配料,经大火熬煮后出锅。酸菜是白肉血肠中最为重要的一味配料。由于气候的原因,东北的白菜在冬天难以储藏,人们便把它腌制成了“酸菜”。东北酸菜酸鲜纯正,吃起来口感脆嫩芳香,与肉类一同炖煮既会激发出特殊的香气,还可以起到解腻去腥的作用。白肉就是五花肉,血肠则是把猪血加入其他配料灌进肠衣煮制而成的。白肉血肠就是将酸菜切成细丝,飞刀切出整齐的白肉和血肠,接着用大火猛炖。其成品色泽明亮、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吃起来肥而不腻、清香可口。
白肉血肠是从古代帝王及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而来的。据《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记载,满族长期以来信仰萨满教,在祭祀过程中,以猪为牺牲。每逢宫廷举行祭祀时,“司俎太监等舁(即抬)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神肉前叩头毕,撤下祭肉,不令出户,盛于盘内,于长桌前,按次陈列。皇帝、皇后受胙,或率王公大臣等食肉。”这种肉叫“福肉”,即“白肉”。所谓血肠,即“司俎满洲一人进于高桌前,屈一膝脆,灌血于肠,亦煮锅内”,这就是血肠,通称“白肉血肠”。清代在沈阳和吉林地区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成为东北三省满族特有的传统名菜。
酸菜中的乳酸能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还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以促进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而猪血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营养不良、肾脏疾患、心血管疾病的病后调养都有益处,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并能有效预防中老年人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还能较好地清除人体内的粉尘和有害金属微粒对人体的损害。但猪血不宜食用过多,以免增加体内的胆固醇。
郑依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