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对人生美好事物的爱,教师应该通过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此深以为然。现在的学生提前有叛逆期的表现,对此,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技巧,而最好的技巧就是把爱当成敲门砖。
以一个五年级女生小B为例。小B长得好看,人也聪明,而她却是让老师很头疼的学生。她打扮时髦,在班里连群结党,对其他同学搞打击报复。有一次,因为相邻座位一点小事,小B用胶水加粉笔灰涂在同学的座椅上,让对方裤子上沾满了拍不掉的颜色,那女生哭了,小B则若无其事的样子。又有一次,和小B成绩差不多的同桌某次进步很大,在课堂上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小B就煽动周围的同学孤立那位同学,诸如此类的情况几乎每天发生在小B身上,她的班主任提起她就摇头,对她批评惩罚没有效果,对她也不抱任何期望。
作为小B的英语老师,我并不忍心放弃她。我观察到她虽然听讲不专心,却偶尔对我讲授过的知识点反应灵敏,这个发现更增加我对小B的信心。为了知道症结所在,我多方面了解到,小B的父母未成年就当了爹妈,其父无正当职业,还有拈花惹草的毛病,其母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随时提防丈夫的异样,对俩孩子没心思管教,也无法管教。我对小B更加心生怜惜,家庭是小孩子生长的土壤,小B的表现正是其家庭的产物。我想起那个在海边救鱼的小孩的故事,有人问他:涨潮搁浅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小孩答:能救一条算一条!说完他接着把鱼一条一条送回海里去。教育不也正是如此吗?
打定主意后,我找小B私下谈话,她一副准备接受批评的无所谓神情,结果我一开口说:老师发现你读英语的声音很好听,也会管理同学,想让你和科代表一起当领读员。小B抬起头不敢相信地看着我,看到我肯定地点点头,她脸红了说怕做不好,我说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小B感激地对我点点头。自从这事之后,小B在课堂上表现好了很多,虽然还会走神,不过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她大加表扬,她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她在英语课以外的表现仍然没有改变,我知道对待早熟的小B,如果单纯说教是无效的。教育学指出,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关爱。我决定对小B给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经常让她帮我做些小事,如拿教具、作业本等,在这过程中我见缝插针地和她聊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收获,也聊自强不息的历史女性故事,我只字不提小B日常的劣迹,只是有意识为她打开一个她未曾见闻过的正面世界。小B从一开始默默听着到偶尔对我提问一两句话,这时我推荐她去看一些女性奋斗改变命运的视频,也推荐她去看人物传记,像民国时期的奇女子传奇,像海伦凯勒的书、朴槿惠的自传《绝望锻炼了我》等,我告诉她可以找我借书。渐渐地她身上的戾气减弱了,也不会再状况不断。
小B小学毕业前夕专程来找我,她说:老师,您是我遇到最好的老师!临走前她悄悄对我说:我以后也想成为英语老师。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道德和情感发展的引导者,而我认为,爱心是这一切的前提,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才能使教育触及心灵,并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让其成长为更美好的人。
(作者系榕城区篮兜小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