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驻揭阳优秀支教教师”系列报道

潘玉珍示范引领,努力提升受援学校英语课堂品质。通讯员 摄
□记者 洪炯珊
来自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潘玉珍,从主动报名到揭西支教后,身边很多人都表示不解:“你已经是学校骨干,何苦去支教?”“支教两年,适逢你的孩子高二高三关键时候,不怕影响孩子吗?”……但对于潘玉珍来说,支教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她认为,支教是教师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她愿意为山区教育事业挥洒汗水。于是,2022年8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潘玉珍怀着浓浓的教育情怀和激动的心情,跟随莞揭教育帮扶驻揭西县支教组来到揭西,先后到揭西县大华小学和第二华侨中学支教。
以研促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揭西,潘玉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受援学校的教研发展,加强莞揭两地学校教学教研的互动交流,促进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英语教师,潘玉珍发现语音教学是当地英语教学的短板。于是,她为科组老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上,她以环环相扣的情境引入,带出新单词,以图片、动作、实物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意义;指导学生总结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通过多环节进行操练、巩固,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英语教学的活度和效度,体现了互动探究的教学特色,给听课老师带来极大的启发。示范课后,英语教师们纷纷学习,逐步形成了高效的语音教学模式,学校英语品质课堂初步显现。
在揭西县第二华侨中学,潘玉珍发现学校存在学科教研不规范、缺乏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没有课题研究等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问题。于是,她引入东莞市先进的教研理念,根据该校特点,针对学科教研提出“三定”原则与“四个一”要求。“三定”即开展教研要定时开展、定地点开展、定主题开展;“四个一”即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公开展示活动,每月一次主题教研,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论文。针对骨干教师培养,她提出开展骨干教师梯队建设、青蓝工程等建议;她还积极开展课题立项,劳动课题《新时代红色文化与潮汕传统文化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研究》顺利立项并开题,实现了该校课题零的突破。
促进交流,传递东莞教育温度
为加强与结对帮扶学校的教研交流,分享交流先进的育人经验,提升受援学校的教研能力、课堂教学水平与专业发展能力,潘玉珍积极发挥纽带作用,推动两地教研交流。在揭西县大华小学支教期间,她组织教师线上观摩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英语科组的两项课题报告会,观摩课例展示、评课议课、课题报告全过程,为该校英语教师提供了交流研讨、学习提升的机会;在第二华侨中学支教期间,她组织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的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小学语文教学能手以及学校骨干教师到校送课、送讲座,让老师们对新课标指导教学、融入学习活动等有了切实的体会。
潘玉珍不仅构建起东莞与揭西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同时也默默地向揭西传递着东莞教育的温度。为切实关爱受援学校贫困学生,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习困难,潘玉珍与受援学校行政开展走访、座谈,与学生、家长密切交流,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送上东莞捐助的颜色笔、护眼灯、笔记本等学习用品;了解到第二华侨中学小学部一年级的课桌椅破旧,因学校经费紧缺无法更换,她联系东莞市桥头镇中心小学以及桥头镇内其他有余力的学校,向受援学校捐赠了340套课桌椅;她还向桥头镇教管中心申请帮扶资金,帮助第二华侨中学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当地教育发展……一个个爱的举动,彰显了支教团队的教育情怀,传递了东莞帮扶揭阳的教育温度。
“支教工作意义深远,我愿意继续助力揭西教育发展,为莞揭教育帮扶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潘玉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