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校课程、学习活动的开展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的变革。”“作业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落脚点在内容与呈现方式”。
目前的教材体系大都是以“单元”或“主题模块”的形式呈现,在探索如何从单元主题出发,综合考虑知识、技能、思维、核心素养等元素,使单元作业形成一个相互链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逻辑结构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经过教学实践,最终确立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凸显单元的整体性,明确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教材自然单元组文中的双线组元为“人文素养”和“语文元素”。教师应当通读教材,站在高位,整体把握单元目标之间的联系,选好角度,在侧重语文元素的前提下兼顾人文素养,确定好单元作业目标,凸显单元学习的重点,立足单元从整体上设计作业内容,让体现单元重点的作业设计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现单元作业设计的整体性。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主题为“金秋时节”,编排了《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单元作业设计了:搜集关于秋天的诗歌——诗歌朗诵比赛——制作树叶创意贴画——仿写课文精彩片段——写下日记,记录学习感受。这些丰富的作业设计,贴合单元的语文元素,“赏秋”的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作业设计,凸显了单元作业的整体性。
2. 多样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多元多样,不局限于书面作业的形式。通过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等多样形式结合,让小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多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锻炼和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学习《将相和》一课后,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学生选择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加工表演,蔺相如捧璧欲撞的刚强、渑池之会以死相逼的胆气,以及廉颇的居功自傲到负荆请罪,学生将文本演绎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对品味课文、领悟人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兴趣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让小学生乐于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融入跨学科作业设计,作业变得富有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积极思考。比如《纸的发明》一课设计了手工作业,布置学生亲手制作手工作品,向大家展示成品,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来介绍制作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作业,获得了亲手制作的成就感,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关于语文基本表达技能的训练目的。
4.创造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独创性的思维能力。将“减负”与“增趣”的理念贯彻于作业设计中,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快乐学习。比如制作个性书签、创意贴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美;学习了民间故事,鼓励学生把课文绘制成一本连环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定期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制作手抄报,每一次学生创作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整合和创新的过程,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5.情境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应当重视情境性,引导学生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例如,推荐一个好玩的地方,组织一场联欢会,开展一次辩论会等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知识,学生需要进行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组织语言表达,这些活动都是对学生语文语言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锻炼,真正达到了语文学以致用的目的。
6.分层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有分层作业。要尊重小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如学习了古诗,设计分层作业:搜集并背诵一首同类型的古诗、画出古诗描写的画面、将古诗改写成一篇文章。让学生选择一项感兴趣的去完成,将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分享交流,全班同学的语文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基本原则,为单元作业设计提供了创新设计的思路和方向,使单元作业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