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沿海地区。虽已是盛夏末梢,立秋时分,暑气却未减分毫,如果到了又闷又没有空调的室内,就更觉闷热了。
这样闷热的天气里,我来到暑假研学的目的地——揭阳学宫,对于这里我没有兴趣。这样的时节,冷气十足的商场、游乐园才是受大家欢迎的所在。
学宫安安静静,尽管马路上熙熙攘攘,但没多少人关注到这座被现代建筑包围的古筑,一面朱红色的照壁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学宫入口处,拐过照壁,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突然就呈现在人们眼前,虽然并不起眼,但还是让人下意识地心脏一紧,如赤地千里忽闻草木生花。他们说:学宫建于1140年,最新一次的翻修也是在1876年。800多年了,日复一日,它都如现在一般炎热难熬吗?800多年了,时光流转,现在的学宫总会和以前有点差异吧?
记忆中我来过一次学宫。那年我8岁,参加学宫每年8月的“开笔礼”。我就是在这里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并第一次拿起毛笔,启蒙描红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大人们告诉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如今6年过去了,当初的无知孩童已是小学毕业的少年。但学宫仍同我们上次来时一样,并没有什么人。谁会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来这么无聊的地方呢?这是事实,可我不敢说,这800年来,到底有没有人执意于了解这座学宫,这座记录中华文明与思想、对发展新学起到重要作用的学宫。
此时正值午时,学宫愈发得炎热,似乎想将人赶走,或许这阵暑气想掩埋什么吧!走进学宫的东庑和西庑,最多的还是文字,沉静得毫无修饰地在呈现在一面面展示板上。走近了仔细察看,有密密麻麻的古文、有孔夫子的名句、有孔夫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历史记载······整齐有序地排在那里,仿佛从一开始它们就在那一样。2500多年前的思想静静地展示在墙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句方方正正,不偏不倚的排在木板上,看似平静没有一丝波澜,但却仍在2500多年后让我在这炎热的天气里仰望它。我的兴趣被点燃了,木板的背后,时间的背后,我不知道这些话曾经激起了多少炽热的灵魂追随,又曾经荡起多么炽热的革命运动。
那这片炎热的土地到底在掩埋什么呢?看着依旧华丽的雕刻,800年来,似乎什么也没变,翻看学宫的历史: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自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这里记录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开创了私学先驱。800年来,无数燎原之火在这里延续,难道这就是它炎热的原因吗?不,不是炎热,是“炽热”!800年来,这里的炽热从未停过,只不过从古至今,它是学习燃起的炽热、它是中华文明、思想的炽热。
看着学宫在夕阳的映照下,斜射出一条长而细的影子投在空地上,像一支笔画着自个儿,一丝风吹过枝头的树叶,轻飘飘落下了几片老去的枯叶,飘到那长而细的影子上。我不解,学宫的影子怎么是长条的呢?四处察看,莫非是哪棵树?都不是,倒像个“人影”。再看那皱皱巴巴的落叶蜷起身子,长条的“人影”,也似乎化成了长条的舟,一叶孤舟载着一舟孤叶,驶过千年,驶过时间,驶到这里,来到我们面前,由我们传承。
这一方热土,不会被遗忘、被辜负,它会也应该被传承。
市实验中学 张芯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