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执拗的孩子,家长可通过提供选择而非直接命令等有效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权衡利弊,并培养其决策能力。 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孙映萍
“吃某些食物时非要自己撕开包装纸,如果是大人撕开的话,孩子就会愤怒地把它丢掉,重新拿一个,然后自己再撕开才愿吃”“上电梯后爸妈按了目的楼层并已到达,但孩子非要重新回到原处由他按目的楼层才肯罢休”……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会遇到孩子特别执拗的情况,如脾气特别倔强任性、执着于自己的意愿和看法行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难以沟通,被拒绝后就会大哭大闹、烦躁不安等,让家长着实苦恼又无奈。
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认为,面对执拗的孩子,家长要保持冷静和耐心,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家长可通过提供选择而非直接命令等有效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感受到决策自主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界限,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孩子展现出正面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要做好正确引导,教会孩子适应性思维和社交技能,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家长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家长还要培养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会执拗了。
多种因素让孩子变得“执拗”
孩子为什么会“执拗”呢?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孩子“执拗”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孩子的执拗行为与其生理发展有关,如幼儿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负责决策、判断和控制行为的区域)还在发育中,加之经历的事少,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弱,也不懂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只能通过执拗的行为来表达不满和抗议。
二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逐步提升,孩子会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越来越多,展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强烈,孩子想要控制更多的事情,并产生强烈的坚持和固执,也敢于向家长发起挑战,如总是不愿意听大人的话、喜欢插嘴等。
三是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孩子天生对于“秩序”比较敏感,从出生到六岁的这段时间内,“秩序感”会不断上升并严格遵守这种秩序,因而常常表现出任性和固执等行为,当内心建立的秩序感遭到外界的破坏或挑战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并通过哭闹、对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不满和焦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执拗敏感期。
四是性格特质使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质,有些孩子坚持度高、不喜欢改变或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等,因此孩子从小就固执、难沟通、不易顺从他人要求等,也更容易表现出执拗行为。
五是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影响也可能是孩子执拗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家长过于强势,对孩子比较严厉,容易过度干涉、限制孩子,容易直接否决或是不允许孩子表达意见,孩子犯错时缺乏耐心,总是立即发火,以致压抑了许多的不满与委屈,产生执拗的情绪和言行。
六是学习和模仿。孩子善于学习和模仿,如果看到身边的人表现出执拗的行为,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并逐渐养成执拗的习惯。
七是家长过度溺爱放任。每当孩子吵闹时,一些家长基于疼爱孩子或怕麻烦,总是念叨几句后便迁就孩子的意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听父母的话或以哭闹方式迫使家长妥协,从而养成执拗的性格。
六招应对让孩子不再执拗
孩子有执拗行为,家长该怎么做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理解孩子。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温暖,与孩子建立稳固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渡过“执拗敏感期”。面对孩子的执拗,家长要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要轻易干涉或直接否定、压制,而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其想法和感受,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其行为,了解孩子的立场及需求,才能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让孩子在“陪伴和理解”中学习和成长,逐步替代和放下“执拗”。
二、增进沟通。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多与孩子进行耐心、有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但家长也要理解孩子,可通过拥抱、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抚慰孩子,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有效地降低孩子对家长的逆反和排斥心理;当孩子有执拗行为时,家长不要强行压制孩子,而是尝试用温和的语气和态度进行沟通,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又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家长可通过提供选择而非直接命令等有效方式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孩子感受到其意见被重视和有参权与决策自主性,而不是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从而更容易接受最终的行为要求,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权衡利弊并培养其决策能力和责任感;当孩子的选择并非最有利时,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耐心地给孩子做利弊分析,但依旧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相信孩子会做出合理选择,同时让孩子体验决策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其选择是否明智。
四、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家长在理解和接纳孩子执拗的同时,也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界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引导孩子明白这些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家长要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的全过程,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制定的规则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和需求,使规则既合理、简单明了又容易执行;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五、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家长正面的反馈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当执拗的孩子展现出合作、灵活或体贴等正面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有价值的、被认可的,也更愿意改变自己执拗的行为。
六、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家长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和引导孩子;家长要教会孩子适应性思维和社交技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了解有时候需要适应环境和他人的需求,同时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行为习惯,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接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接受不确定性的发生、环境的变化等,从而减少过于执拗的行为;执拗的孩子通常内心比较脆弱,因此,家长可以在小事上让孩子多经历挫折,比如玩具弄坏了,可以让孩子哭,但不能因为孩子哭就买新玩具做补偿,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会有挫折感和挫败感,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期望每件事情都能够扭转局面,必须要学会接受这样的现实、理解情况的发生,学会变通适应变化,从而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孩子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方法克服困难,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更强大,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不会执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