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
·“双链”融合推动绿色…
·我市首个现代化海洋牧…
·锚定目标任务 聚力…
·前9个月我国规上工业…
·提高路网通达程度 完…
·引领全民“悦”读风尚…
·如何理解建立健全覆盖…
·推动安全隐患治理从“…
·榕城区代表队夺冠
·提升圩镇品质功能
·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诗书合璧展现古城底蕴
·枫江:古村出院士,古…
·能为中小微企业带来哪…
·美国总统选战最后冲刺…
·城市书房为民宿区添彩
·以军士兵承认用加沙平…
·谷歌与“元”等公司或…
·市场信心回归 看房…
·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正…
·老年人购房要注意哪些…
·10月份以来中国一线…
·9月份70城房价环比…
·多家房企携手科技、家…
·揭开尘封百年的历史画…
·一张珍贵的凭证
·第一部分 陶瓷器⑤
·润:出自闰姓 润水润…
·田蟹卖鱼:甲枋
·侨梦归处是故里
·觥筹交错掩映下的礼仪…
·女性的逆旅
·【新书荐读】
·满弓劲发“借东风” …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揭开尘封百年的历史画卷
——周恩来《致侯竹我先生》名片便条解读

时间:2024/10/28

 

周恩来《致侯竹我先生》名片便条。资料图片

  □陈汉初

  2004年6月12日,在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前夕,广东省档案馆展出了一批“黄埔史料”,周恩来“名片便条”亮相。这张小小的卡片,虽不亮眼,却是亮点。这张“名片便条”,既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期唯一 一张馆藏名片,也是唯一 一张周恩来亲笔书写便条的名片。名片展出后,立即引起了党史界的极大关注。

  这张“名片便条”写于何处、提及的人物都是些什么人、与侯竹我谈什么内容等等尘封的历史,很有必要一 一加以揭示。

  “名片便条”的内容和文字编排

  周恩来在名片上写了四行字,这些文字如何释出和编排,目前学界并未统一。广东省档案馆在展出时,邀请文物鉴定专家、广东省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先生前往鉴定介绍。黎显衡先生说,名片的留言大致为“邀请杨石魂同志所推荐之人前往校本部会谈。周恩来名片作为信笺,一来交代工作安排,二来当作自我介绍,一举两得”。黎显衡先生当时并没有释出全文。2023年12月4日,上海党史研究学者陈翠荣在《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期的一张名片试谈》一文中,释出了“名片便条”的全文。但按我国传统信函格式,在文字排列上,稍有点瑕疵。

  笔者认为《名片便条》的全文是:

  石魂同志曾有来信介绍,望即日来校本部行营一谈为盼。

  此致

  侯竹我先生

                                 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

  中国国民党东江组织主任             周恩来

  四月十三

  以上文字,除周恩来的两个职衔和姓名利用原名片的文字外,其余均为周恩来笔迹,十分珍贵。

  “名片便条”提到的人物和约谈的地点

  周恩来在“名片便条”中提到的人物,除“石魂同志”外,就是“名片便条”的主角“侯竹我先生”。两个人的称呼,一个称先生,一个称同志,这也是有考究的。

  “石魂同志”,即杨石魂,1902年9月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钟堂村。1919年在揭阳榕江中学读书并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先后任揭阳县学生会主席和岭东学生联合会主席。1923年到广州读书,参加广东新学生社,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1月,任团广州地委执委兼宣传部长。1925年3月,第一次东征克复潮汕后,团广州地委应周恩来同志的请求,派杨石魂、宋青、廖其清三人到汕头工作,并由团转党。1925年4月,中共汕头特支成立,杨石魂任书记。

  “侯竹我先生”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周恩来称其为“侯竹我先生”看,侯应为地方国民党左派人士。至于其籍贯,据有关史实推断,侯竹我应是杨石魂所熟悉的人,即潮汕人或在汕头工作的客家人。

  据《东征日记》记载,1925年3月17日至4月15日,黄埔校军主力和军校本部仍在五华县和兴梅一带驻守。4月16日才离开松口,17日到潮州,4月21日下午五时,“本部搭车赶汕头,至六时,抵汕头本校办事处晤周主任,即洽商潮州党务得妥善结果。”可见,4月21日前,周恩来已提前来到汕头。军校政治部人员也向周主任汇报潮州的国民党党务工作已有妥善结果。这里提到的“本校办事处”,就是“名片便条”中的“校本部行营”,即汕头的“林厝祠”。林厝祠现已拆除,其旧址现为汕头市新兴街汕头画院、《潮声》杂志社办公楼。

  广东省档案馆研究人员在查阅馆藏档案时发现,1925年3月26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已正式任命侯竹我、宋青为国民党梅县组织员。那时,周恩来还在兴梅一带活动。如侯竹我在兴梅工作,周恩来在兴梅期间,是会适时找侯竹我谈话,并让他走马上任的,不会等到4月13日周恩来到了汕头后,才写便条约谈。

  与侯竹我谈话内容之谜

  约谈侯竹我,周恩来要和他谈什么内容呢?汕头地方党史也未见史料记载,不得而知。但要揭开这个历史之谜,必须从当时周恩来的职务、肩负的任务、约谈对象的身份等情况作综合分析。

  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以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随黄埔校军东征。东征途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还致函各军,“派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军官学校各团、营、连、排之党代表为组织员。”其具体做法是,在东征军克复各地后,依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决的总章,以区分部着手组织。各团营连排党代表,由组织主任周恩来分别函派为组织员。而东征军每克一地,就要选派组织员前往工作,东征军中的党代表显然是不堪重负的。于是,周恩来率部克复东江各地后,除安排东征军中的党代表外,还选调地方中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加入到组织员队伍中去。如上所述,侯竹我先生便被委派为国民党梅县组织员。4月13日周恩来在汕头林厝祠黄埔军校本部行营与侯竹我的谈话,便是和他的任前谈话,交代上级的意图,布置工作任务,要求国民党组织员到各地后,要按国民党一大的部署,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要着手改组,没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便要立即组织,清除国民党原组织中的买办、地主、官僚势力,动员工人、农民加入国民党,充实革命力量,让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统一战线组织中占优势,使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区分部成为一个全新的组织。

  周恩来下的另外一局棋

  上文已经谈到,与侯竹我一同被派往梅县的还有宋青,这是周恩来在广东省东江地区布下的另外一个棋局。

  要解开这个棋局,需从当时周恩来的一个内部谈话说起。

  1925年3月上旬,第一次东征军进驻揭阳期间,周恩来在揭阳学宫会见了揭阳县榕江中学教师、共产党员杨嗣震和青年团员方针、江明鄧、黄龙驹四人。在与他们共进午餐后,周恩来带他们四人到学宫明伦堂东厢房卧室,与他们一起坐下来进一步恳谈。周恩来对他们说:“不久就要筹建国民党分党部,你们要发展大学(共产党)和小学(共青团)。特别在工人、农人中发展,并动员较成熟的加进到国民党中去,左右革命的权力。要争取先机,不然右派力量大了就难办。”从这段谈话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的策略和布局。

  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国共正式合作。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对党在统一战线内的独立性问题上,是有过右倾主张的。在中共广东区委中负有主要责任的周恩来和时在广州工作的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共合作的第一线,冲破了陈独秀的右倾束缚,大力发展工农运动,积极发挥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在改组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问题上,坚持“于国民党之外”,保持“共产党的存在和活动”。周恩来还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分子必须加入国民党共同奋斗。但这不是说中国共产党便失去其独立性质而不应再有何种独立主张。”

  这个“独立主张”,就体现在与侯竹我一同派往的宋青的身份上。宋青,1896年生于五华县梅林镇琴口村,曾就读于广东公立政法专门学校。1925年3月,宋青与杨石魂、廖其清三人,受青年团广州地委派遣,到汕头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组织员。因兼有党的工作,宋、杨、廖三人经团广州地委介绍,由团转党。4月初,他们在完成国民党汕头市党部改组的任务后,共青团汕头特支和中共汕头特支同时成立,廖其清任团书记,杨石魂任党特支书记,宋青为中共特支成员。

  周恩来把宋青这样的党内干部与国民党左派侯竹我一起搭配,派为国民党组织员。在改组和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组织——国民党的同时,积极培养工农骨干,建立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壮大左派力量。宋青不负所望,被周恩来派往梅县任国民党组织员后,和侯竹我一起完成了改组梅县国民党组织的任务,并亲自到五华县,发现、团结和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并于1925年7月建立中共五华县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

  同被周恩来派往东江各地任国民党组织员的共产党员还有吴振民、杨嗣震、鲁易、方临川、赖玉润等,他们都成为各县(市)建党建团的骨干。据现有资料,中共海丰县支部、中共汕头特支、中共五华县特支、中共梅县支部等,都是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派出的党内组织员建立的。

  除此以外,邓颖超以中央妇女部代表的身份,于1925年11月20日到汕头,负责组织各级妇女解放组织。1925年底,中共潮梅特委成立时,邓颖超任特委委员兼妇女部主任。广东东江地区其他县的党组织也在两度东征期间先后建立,周恩来是广东东江地区党的奠基人。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