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
纪昌兰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月
□禾 刀
宋代历史上曾有一次壮观的宴饮盛会。宋神宗熙宁二年,朝廷制定了一份集英殿大宴的入宴人数表单,统计数据显示,能够参与宴会的人员达到1300余人。1300余人并不全部都是赴宴的文武百官。宴会是一种群体性的饮食活动,宴会过程中所展示的食品、器物、酒饮、乐舞、游戏、礼仪、习俗等,集中呈现了社会阶段性物质发展水平与文化风貌,是观察社会发展状况的显微镜。《酒里乾坤:宋代宴会与饮食文化》一书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视角考察宋代具有代表性的宴会活动,情景式再现了宋人的饮食生活日常。
关于宋代宴饮,无论是宋徽宗赵佶亲自操刀的《文会图》,还是北宋宣和画院待诏苏汉臣的《开泰图》,抑或南宋画家马远的《华灯侍宴图》等画作,均有接近真实反映当时宴饮热闹场景的生动“写生”。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将北宋酒席宴饮文化延伸至市井街头,画中酒肆林立,食客熙熙攘攘。在1999年5月发现的河南林州北宋砖雕壁画墓中,墓壁上有一幅夫妇宴饮图,真实再现了宫廷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如此说来,宋代宴饮文化之兴盛,早已成为社会上下的普遍共识。
众所周知,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留下“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在这场特殊的宴饮活动中,宋太祖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轻松化解了他对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群体的焦虑,构建了全新的君臣秩序。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宋代对宴饮确立的特殊地位,“是五代以来朝堂礼崩乐坏之后,北宋政权在建立之际,为了树立起重建大一统国家礼制的坚定决心而作出的政治姿态;另外,考虑到宴饮活动本身的特殊属性,凸显宋代国家‘宴以示恩惠’的基本理念”。宴饮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朝廷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则是宣示皇恩浩荡,借此拉拢人心。
作为一种秩序,宋代宫廷宴饮的秩序不仅表现在官阶大小座次之别,饮酒顺序异同,还表现在器具的差别。“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朝廷就明确规定,凡是器用,禁止表里涂抹朱漆、金漆,不允许以红色为底衬。非三品以上官员、宗室、皇帝国戚,禁止使用金棱器。使用银器,则禁止涂抹成鎏金色。玳瑁酒食器具,非皇宫大内一律禁止使用。纯金器具,只有被皇帝赏赐者方可使用”。这一点,与欧洲皇室大都喜欢用贵重金属银制作餐具、摆件异曲同工,越是贵重,越能折射身份的尊贵。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远离宫廷的普通社会,同样存在许多宴饮,有的与今天大体相同,一般的如婚丧嫁娶,或重大节日等。最具雅致特点的可能是文人的宴饮。众所周知,宋代诗词文化是中华历史上的又一高峰,涌现出大批以诗词闻名后世的文人。宋代文人写诗作赋,有时源自宴饮场合的诗词游戏,有时则来自于宴饮与山水结合后的澎湃激情流露。如苏轼的《赤壁赋》里就有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宴饮礼仪风气的兴盛,刺激宴饮文化的飞速发展。南宋国力虽不及北宋,但在宴饮方面一点都不含糊。“南宋时期,临安城里有专门负责提供公私各类宴会服务的商业组织——四司六局”,分工日益详细繁杂。同时,人们对食材的要求开始从味觉转向视觉,“对食材进行雕刻装饰”日成风气,有的雕刻仅仅“为席而上的看菜”,极尽奢侈。此外,宴饮文化同时大大刺激了“用于娱宾遣兴的杂剧表演”文化发展。目睹南宋朝廷歌舞升平的宋代诗人林升,曾在诗中发出灵魂叩问,“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朝国力的繁庶与强大不应否认,但也可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文头所叙宋神宗熙宁二年举办大宴的这一年,王安石走马上任参知政事,次年便推出均输法、青苗法等法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希冀通过改革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宋代宴饮毫无节制,必然造成巨大财政压力。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众多原因中,肯定少不了一些人对宴饮陈规陋习的顽固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