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食者》
[韩]韩 江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年9月
唐瑶瑶
2024年10月10日,瑞典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脆弱的激烈而富于诗意的散文”。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女性,尽管很多中国读者对她并不熟知,但韩江斩获此奖并非爆冷。
她的小说《素食者》自2007年出版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该作品入选《纽约时报》“15本重塑新世纪的女性小说”,并于2016年荣获了国际布克奖。
《素食者》采用了简洁的三段式结构,分别命名为《素食者》《胎记》《树火》。全文运用了罗生门式多重视角叙事方式,讲述了女主人公英惠在离奇梦境的驱使下,拒食肉类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故事始于惠英的丈夫,他满腹委屈地诉说着妻子突然的转变给他惹的麻烦,这种委屈充满着反讽。从行文中不难看出,这种情绪的产生不仅仅源于个体的遭遇,更与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在充斥着男权主义的韩国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婚姻的框架内,默默地为男性 “献祭” 自己的青春、自由和梦想。“乐于奉献,少言寡语,没有要求”,被社会视为众多家庭女性应秉持的自我修养准则。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英惠丈夫将索取视为理所当然。他一边享受着妻子的顺从和奉献带来的便利生活,一边却冷漠自私地无视妻子内心的需求和痛苦。这场原本就是权衡利弊的无爱婚姻,很快被这个男人弃之如敝屣。
英惠虽是主人公,可三个部分的论述分别从她的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视角展开。而英惠自身的陈述,仅以极短的篇幅穿插于他人大段论述之间。大多数时间里,她是一个被评论者,也是一个失语者,偶尔一点梦呓般的呢喃,很快就被淹没在众人的话语中。直到,简短而清晰的一句话出现——“我不吃肉”——平静却坚定,掷地有声。
自此,反抗自无声处,自隐匿处,自暗梦中,闯入明晃晃的现实。面对丈夫多方面的“围追堵截”,面对以社长为核心的圈层的劝诫,面对硬把手中的糖醋肉往她嘴中塞的父亲,面对将黑羊肉汤伪装成中药的母亲……她宁愿挨打,宁愿呕吐,宁愿自杀,宁愿像件无用之器一样被扔出婚姻,宁愿被送往精神病院,也绝不肯再吃一口肉。惠英精神世界中的恐惧来源,在现实世界里有着具象化的脸谱。血亲、姻缘、社会圈层都直接化身为刽子手,试图将她塑造成他们所希望的模样。
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惠英的故事便是对这句话的深刻印证。她在那个被男权主导、被社会规范层层束缚的环境中,以决绝的反抗试图挣脱后天强加于她的种种枷锁。很难说惠英的反抗获得了成功,她企图螳臂挡车,可终究势单力薄。她失眠、她消瘦,她被送往精神病院,她自杀,可周围的世界如常运转。
然而,她的反抗并非毫无意义,女性的抗争之路,本就是一场异常艰辛的逆旅。同为普通女性的她,能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敏锐地察觉到女性所处的这种看似平常却充满束缚的非暴力隐性困境,并且自身体内部萌生一股力量,构建属于她个人的“倒立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惠英“身上长出了树叶,手掌生出了树根……一直钻进地里,不停地,无止境地……”
或许,一声铿锵有力的拒绝,以及给世界一个“所有的,所有的树都在倒立”的期盼,这本身,便已经在这程逆旅中踏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