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醮”是惠来独有的一项民间庙会活动。“醮”意为设坛祭神,民间以虔诚、隆重设清坛祭神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溯源
据《惠来县志》载,1733年,江西新建县举人裘曰菊到惠来任知县,看到县城民居多数为茅草房,非常容易发生火灾。认为惠来城背山面海,暴雨过后滴水无存,属火地。遂倡议逢“丙年”即“火年”在惠来县城举行“打火醮”,此习俗旨在禳灾拜祭“火神”。但不久他离任惠来,此事搁置。1736年,新任知县杨宗秉继裘曰菊的倡议,在这一年十一月主持“建醮”,自此以后,每逢农历“火年”十一月“打火醮”习俗延续下来,成为当地民间庙会最隆重的活动。惠来民间有句俗语“热过打火醮”,即是形容热闹的场面。

仪式
民间认为城隍是保境安民的官神,所以每次“打火醮”都在城隍庙举办。
庙会持续十天,这段时间县城热闹非凡。在城隍庙前西侧搭醮棚一座,三门四柱,为三层木楼,中门顶匾写“城隍公醮棚”,下层为祭者活动场地;二层为诵读经书之地,敬设香炉,挂佛祖彩像、彩绸;三层设香炉,楼顶为雨伞形,置明灯,大红灯笼并写“太平清醮”字样,醮棚灯火通明。惠城各社头张灯结彩,摆放的祭品更是五花八门,丰盛别致。白天文艺队伍巡演异彩纷呈,锣鼓喧天,乐声悠扬,晚上演戏助兴,各家商铺张灯结彩,亮起千百盏形态各异的灯火,宛如仙境。县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惠来“打火醮”是粤东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201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字:黄 鹂
图片由惠来县文化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