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明
古街旧巷,写满岁月悠长。一些岁月里,难忘的故事,总觉得不会忘记,却悄无声息地,没了踪迹。
想起,却是在某个瞬间,不经意地忆起。回棉湖,桑梓情。在这,抬头是悠悠岁月,低头是烟火人家,老街旧巷、青砖石板,写满岁月悠长,可瞥见那一抹消失的旧时光。这里,藏着最传统的古街风貌和最惬意的生活,是烟火气,是归属感,是回忆。这次,在老街中徜徉,夜色包裹着心情,低头丈量青砖上的步履足迹,对老街的记忆便开始弥漫开来。
有一种最好的味道就是儿时的味道,有一种记忆就是挥之不去的巷子里美味,味道、记忆最勾起的是乡愁,这些味道叫家乡味,街道两旁的烟火,带你找回儿时的味道,体验“舌尖上的棉湖”,湿炒牛肉粿、棉湖红脚芥兰、东园豆干、无米粿、龙叔卵清糕、豆仁茶、春卷、肥姐鱼粥等美食小吃,这些带有家乡符号的味道,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早已化为乡愁里最深沉的一部分。乡愁藏在味蕾里,无论离开家乡多久,一道道美食总能穿过时光帷幕抵达舌尖。英歌留古韵,龙狮舞腾飞,让你能感受到古朴与自然淳朴的美好结合,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也许是历史厚重的商埠文化,也许是这里的淳朴民风,也许是旧物都是似曾相识……看到今日华丽蝶变的解放路时,十分有感触,这里承载了几代棉湖人美好的童年回忆。
曾在解放路小学就读,每当墟日,附近的人就会集中到墟市所在地,许多大人在墟日的时候将平时劳动所得拿到墟镇上卖钱,用来补贴家用,购买种子肥料农具家禽,或是供小孩读书。解放路形成一个临时的交易市场,人潮涌动,十分热闹,卖货的、囤货的、看热闹的,整条解放路熙熙攘攘,卖菜种的、竹编的、三鸟的,修表的、缝衣的、租小人书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鸡鹅鸭声闹成一片,乡土味十分浓郁。棉湖大百货更是人头攒动,在那个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大百货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来去棉湖食碗饺”是口头禅,成了多少农村孩子的念想,仿佛从未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放学路过租书摊,总会呆住,《书剑恩仇录》《萍踪侠影》等武侠小说是在多少个断续日子看完。“前面老先生,后面老师傅”的戏耍人,舞枪吞剑魔术变法,看得云里雾里、津津乐道。
寒日里,路过新寨脚, 5 分钱一碗、热气腾腾的乌糖糯米粥,那可是久违的奢想。
竹园内成了儿时同学的乐园,课间,伙伴几个,在巷子里钻,追逐其间。此刻,在小巷中游走,那些画面,熟悉又陌生,每一幕都能与记忆中、时光里的回忆产生联系。弯弯的巷道窄窄的街,棉湖的巷名里,记录着前人的生活,更是千年古镇肌理,绘就出一幅古镇“繁华图”。老城区大街小巷众多,它们大部分以行业命名,如十八弯、小苏州街、米街、打铁街、打油街、打石街、麻圩街、粥匙街、米筛街、竹篾街、草席街、面布街、张犁街、卜卦街、猪肉街、面线街、白糖街、蒜头街、豆干街、蟹街、青讘行、老猪圩、刣羊巷等等,共计 20 多个,旧时棉湖人的生活,从街名里可以窥见一斑。青苔爬瓦片,铜环锁故事,细细触摸,粗糙的斑纹里透出旧年辉煌。一面旧墙,一幢老宅,一个老字号都会将你拉回到从前时光,不禁让人感受到街巷历史的久远。在深巷处的人家,独享着一份祥和,一句“食未” “来食茶”让这座古镇人情味十足,斑驳的屋墙也在静静享受着这独属于古镇的烟火气息。透过门溢出的淡淡茶香,不时传来几句潮音雅韵,惬意又自在,那重门虚掩下的深深庭院,处处流溢出岁月的含香。交错纵横的小巷,像一张蛛网,串联着各个地方,记录着古镇商埠曾经的繁华,成就着棉湖的今天。有人说,走进打铁街,就像走进了棉湖历史的游道,见证着棉湖各个时期的盛衰变化,迎送着南来北往客,培育了从商各路人才,是古镇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重要载体。
夜幕四合,翻开新的篇章,梁檐如诗,行行押着古韵,一排排红灯笼亮起,点亮了老街的风情与夜色,浓墨重彩地复刻潮汕古镇的繁华光景。走进棉湖古镇繁华的“新颜”,打卡点、网红地成了热词,也成了棉湖人身上亮眼的名片。保留的历史遗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乡土文化遗存,是解放路的宝贵财富,为古街赋予灵魂魅力,而现代化的功能设施、美食文化更是为其注入了新活力,让古街有了“新颜”,回棉湖,总是用镜头定格古镇的发展进步,用笔头为古镇“百千万工程”点赞。
走街串巷,记录这座古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感受千年变迁留下的岁月痕迹。千年古镇新魅力,棉湖热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满天的烟花,满街的人流,满满的人情味,满屏的烟火气,满足的幸福感。立船运码头,望氤氲夜色,风吹榕水动,情随景生。
诗和远方是灵魂的向往,人间烟火气是肉体的归宿。以后的日子,在这样的蓦然回首中,才会更加丰盈,更加有诗意。生命的驿站绿意蔓茎,生活如水,人生如茶,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