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生松
丁日昌(1823~1882)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很早就侧身于洋务派行列,留心时代、认识时代,强烈感受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他清楚地认识到:“今日所应措施之事甚多,而尤要在于求贤才相佐理。”把人才问题列为头等大事。他大声呼吁,期盼清王朝能励精图治,发奋革新。他要求各级官吏广求贤能,荐举人才,并将“以行举,不以言举”作为保荐标准,注重考察人才的实际能力。他“平生喜植士类”,非常爱惜人才;重视从实践中考察和擢升贤能,强调量材录用,颇具辨才和识才的慧眼;求才若渴,明确提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主张。
丁日昌不仅注意选才用才,而且高度重视培养人才。他建议变革考试科目,注重对考生经世之才的考察。他提倡西学教育,加速洋务人才的培养,带有抗御外来侵略、追求富国强兵的爱国愿望,同时对开风气、广教化、育人才起了积极作用。丁日昌把造就新人作为他富国强兵思想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育才眼光相当深远。
丁日昌本身是一位“学术深湛,才识出众”的开明官僚,他认为人才是万事之本。他除了积极选拔和培养人才之外,还热心创办学堂、发展教育、造就人才。他考中秀才之后,即在家乡丰顺倡办蓝田书院。在外地任职时,所到之处都竭诚办学,并置学产,为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在江苏、福建乃至台湾,他都饬令各属遍设社学、义塾。这些教育机构一反当时空疏无用之八股文课程,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下面试就丁日昌到处倡建募捐书院、遍设社学义塾、大力发展教育的事迹,按时间顺序,举其荦荦大者略作介绍。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丁日昌中秀才后,曾在家乡汤坑赁草屋设帐授徒。道光二十七年(1847),他倡建、募捐蓝田书院于丰顺县汤坑墟。
咸丰五年(1855),丁日昌商于潮州镇方耀拨银三千两倡建潮州鹏湖书院。
咸丰十年(1860),江西万安县云兴书院毁于兵燹,丁日昌即捐俸重修,并助诸生膏火及乡试路费。此前万安久无中试者,是年中举人二人。丁日昌还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月初一和十五都要亲自给县学的学生授课。
丁日昌任上海道台期间,先后修葺上海学宫、明伦堂学门等处。同治四年(1865),创建上海龙门书院,并捐银一千两。他主张课程以经史策论性理为主,尤重笃实躬行,一反当时空疏无用之八股文课程。提倡上海读书士子要“留心有用之学”“努力自爱,崇尚实学,勉为有用才”。龙门书院后来成为上海鼎鼎大名的一流学校,也成了江南地区文人荟萃的学术中心。八年后,《申报》仍有社论赞扬其先进性。
丁日昌任江苏布政使期间,饬令所属各地官吏制订书院收租章程,征收各种应收租额以作书院经费。
同治七年(1868)丁日昌在江苏巡抚任间,常到孔庙教学生。“每课书院,必优加奖赏膏火,助寒畯读书费。时檄召高材生进署,垂询吴中利弊得失。春秋两试为筹宾兴款费视旧例加给数辈。礼贤下士,有一节之长、一言之善,必为之延誉而振拔之。”丁日昌还大力推崇宋代苏东坡、黄庭坚书法,学生每有所求,记名于纸上,翌日书扇面赠之。
同治十年(1871),募捐扩建潮州韩山书院。
同治年间,捐银一千两扩建揭阳榕江书院。
同治十二年(1873),揭阳县令周士俊筹资兴建揭阳试舍。丁日昌参与募捐扩建,并应邀撰《揭阳县试舍讲堂记》,嵌于大堂壁上。记中强调“聚诸生而教诲之”,并提出为官应当“用吏役而不为吏役所用”,才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同治十三年(1874),倡建丰顺鹏湖书院,并捐银一千两。
光绪二年(1876),创建福州电报学堂。一年后,学生学到技术,为中国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丁日昌任福建巡抚期间,于秋天考试季亲自挑选考官,并制定严格的阅卷制度。他考察了一些学生,发现福建的贫寒学子较多,便从余下的赈灾款中提取银子五千两增拨为教育经费。他还请求皇帝颁赐匾额,悬挂在学宫高墙上,以勉励学子勤奋读书。
丁日昌治台两年半,亲自驻台5个多月。他治理台湾,第一重大的事情是发展教育。他重视兴学教化,视察后山一带义塾16所,下令在僻远地区增设义塾,并且对优秀塾师和学童加以奖励。他身兼学政,援康熙间湖南苗瑶学额例,奏设在台湾学府中增加少数民族的名额,亲自将“番”童陈实华取进学府,将沈绍陈取充佾生,以示招徕,勉励少数民族学子向学。这一举措令番民“动色相告,咸喜功名有路”,开番童登进仕途之路。光绪三年(1877)他在台湾主持岁考,识拔丘逢甲。在台期间,倡建义学达100多所,选任塾师,向番民“讲说义礼,导以亲尊”,实行教化工作。
光绪二年(1876),揭阳县知县夏献铭开始主持重建揭阳孔庙。次年,丁日昌归揭阳养病,名列倡修者之一,捐俸助建。又募捐扩建潮州金山书院。
光绪四年(1878),丁日昌在揭阳创建撷英堂,培养邑中才俊之士。
光绪五年(1879),致信李鸿章及请代转复总署书,仍建议添设水师学堂,变通武科技艺。
丁日昌晚年亲自在揭阳府第絜园讲学,300多人云集应课,可谓一时之盛。
丁日昌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折射出洋务派中开明官吏力图觅求新的药方来挽救清朝统治、消弭内忧外患、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丁日昌大力倡导以西学育新人,其革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具有相当的胆识和气魄。他的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精神,对今人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