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热腾腾的汤,既能愉悦味蕾,又能驱散寒意。然而,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提醒,煲汤,如果在食材、炊具以及烹饪方法方面用心不够、“功夫”不到,就有可能“喝”下健康与安全隐患。
食材:使用不当可能给肾脏造成负担
从安全角度来说,煲汤时需要警惕的是某些所谓“营养满分”或者“补益身体”的食材。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山西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景民教授表示,有些家庭煲汤时喜欢加入北芪、川芎、枸杞等“调养草本”食材,但是,这些食材如果使用不当,如用量、配伍或适应症等方面存在问题等,就很可能给肾脏造成负担,尤其是肾功能较弱的人群,长期、大量摄入,易导致体内药物成分蓄积,加重肾脏代谢压力,引发肾脏损伤。因此,消费者应避免随意使用草药类食材煲汤。
比起滥用养生草药造成的“慢性伤害”,一些本身毒性较大、外形较易与其他药材混淆的如断肠草、乌头和商陆等中草药,其被误用而引发的急性中毒,在某些地区特别是爱煲汤的地区也时有发生。比如五指毛桃、金银花等与断肠草的花和根茎形状十分相似,极易混淆。
汤锅:选购使用有门道
煲汤用什么锅最好?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介绍说,煲汤锅有传统砂锅、瓦煲、炖盅以及现代的电炖煲、电饭煲、压力锅。不同的煲汤工具操作方式和烹饪用时略有不同,煲出来汤的口味口感和色泽也各有千秋。
一般来说,砂锅最适合用来煲汤,小火慢炖,保温性又好,汤味鲜美且不油腻。但是,如果制作砂锅的陶土等原料不过关或者制作工艺粗糙,可能导致砂锅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和镉等超标。长期使用这样的砂锅,可能导致重金属在体内积累,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甚至可能损害肝肾功能。
刘少伟提醒消费者,选购砂锅时,尽量选择正规商超或信誉好的电商平台,购买时注意查看生产许可证号、执行标准等信息;优质砂锅釉面滑平整,无明显气泡、裂纹或凹凸不平等情况,用手指轻轻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如砂锅外观异常(有小气孔或不规则斑点)、釉面粗糙,或有刺鼻气味(特别是加热时),敲击时声音浑浊或沉闷,则很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购买砂锅后,可以先注入清水,煮沸后静置24小时,如水中出现异味、异色或油膜,则说明砂锅可能含有害物质。
砂锅使用前,可以用醋和淘米水分别煮一下,食醋能有效溶解砂锅表面的杂质和可能残留的化学物质;洗米水可以渗透砂锅每个小缝隙,使砂锅不容易炸裂。
此外,用高压锅(压力锅)炖汤所需时间最短,但很容易将食材炖烂,所以汤易油腻,更适合炖煮猪脚、猪肚等肉类食材,不宜煲口感清淡的汤。
电饭煲操作过程简单,但煲出来的汤口感一般。有些消费者担心用有慢炖程序的电炖锅煲汤,或者用不锈钢锅等慢炖,长时间加温可能会把锅体的有害物质炖出来。刘少伟解释说,无论哪种材质,只要是食品级的,都可以放心使用。
煲汤:小火慢炖的利与弊
一般来说,肉类慢炖后更好消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范志红教授分析说,实验显示,高温炖制的肉蛋白质会过度聚集,而65℃下低温慢炖8小时的肉在蛋白酶作用下更容易分解,消化率最高。肉类慢炖,还有助于氨基酸的溶出来。
不过,汤并不是炖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来说,菌类和鱼类比肉类炖煮的时间短。但即便是肉类,如果加热时间过长,升温太慢,软化太久,氨基酸等鲜味物质和明胶等都溶出到汤汁里,肉就成了没味道的渣子。 而且,在小火慢炖的缓慢升温过程中,核酸酶还会分解细胞里的遗传物质,产生含嘌呤化合物的鲜味核苷酸,汤越浓、越鲜,嘌呤含量可能就越高。当然,大多数健康人无需限制嘌呤摄入量,但尿酸代谢方面有问题的人,则需要考虑肉汤里嘌呤含量的问题。
有些消费者还担心长时间炖肉,营养素会不会受热损失?范志红分析说,除了叶酸和维生素B1(长时间炖制有较大损失),很多维生素如烟酸、维生素B2和生物素等都较稳定或损失较小,而且水溶性的维生素也都会溶解到汤里,即便有部分维生素损失,蛋白质、不怕热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还在。
李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