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脏是人的先天之本,肾脏作用贯穿生命始终。然而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病理损伤,乃至慢性肾衰竭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早期,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轻度不适,却在晚期尿毒症时,可出现急性心衰、严重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有生命危险。慢性肾衰竭早发现早治疗,可延缓或逆转肾衰进展,防止尿毒症发生。
什么是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的病理损伤大于3个月,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影像学检查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 若出现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血尿、尿泡沫增多且持久不散等现象可到医院就诊,除了医师细致的体格检查外,及时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电解质等,借助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或肾图检查,及早诊断。
慢性肾衰竭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优生优育,避免营养过剩,避免摄入过多钠盐,做到有规律地进行合适的运动,控制体重,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如氨基糖甙类、中草药的关木通等,减少患上糖尿病、高血压、药物性肾病等疾病风险,可降低肾衰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血糖、蛋白尿,对延缓、停止或逆转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有重大意义。若出现尿毒症要适时选择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何任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