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小宝贝回娘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我连背包都没放下,便直奔厨房问母亲:“妈,你是不是又做粿肉啦?”
母亲看到我,扬起笑脸说:“就猜着你快到了,我来抱小乖乖,你赶紧洗洗手,试试我刚炸好的粿肉。”我看着忙得满头大汗的母亲,心里一阵紧张,劝她:“妈,你很久做一次粿肉就好,别太累!”母亲却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后回我:“每年开春,你不就等着这口儿吗?妈累点也值得!”
一句话,瞬间把我带回到小时候。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食物还不那么充足,每到春天妈妈们就绞尽脑汁,用现有的食物变换出多种花样,来满足孩子们的胃。
我母亲做的潮汕粿肉在邻里间堪称一绝,谁尝到都赞不绝口。每次母亲做粿肉,我都跟在她后面,看着她把新鲜的马蹄去皮削成小块儿,总忍不住往嘴里塞几颗。“你这馋猫,就不能等做好了再吃?”母亲总会佯装生气打我,可那掌心一次都没有落下来。切好马蹄,她把上好的五花肉剁成肉泥,将马蹄碎倒入,加入土鸡蛋、适量面粉、五香粉、盐和香油,以及切碎的葱白,迅速抓拌均匀,搅打上筋。母亲说,要想粿肉好吃,关键在于包肉的腐皮要薄如蝉翼有韧性,这样才能炸出金黄酥脆的粿肉,颗颗棱角分明不松散。
备好了馅儿和皮,接下来自然是要卷粿肉了。卷之前,要先把腐皮切成均匀的几份。这个步骤,几乎都是由我完成的。母亲负责把肉馅儿均匀地摊在腐皮上再码成长条状,然后动手卷。卷的过程我也想参与,可却常常不得要领,卷出的粿肉总会散掉。这时,母亲总会笑着说:“没关系,妈妈来卷,你负责吃就好啦。”等一条条粿肉像小火车般在盘子里排列好,就可以上笼蒸了。
等待的间隙,我和弟弟总是会问“好了吗”?母亲总是摇摇头:“心急吃不了香粿肉嘛,你们多等一会儿。”就在香味顺着蒸汽弥漫至整个厨房时,我心心念念的粿肉总算蒸好了。不等母亲切成块儿去油炸,我和弟弟就会风卷残云般地瓜分蒸粿肉了。腐皮的韧、马蹄的脆、五花肉的香,在那一口粿肉中充分糅合,鲜味四溢。
最好吃还要数炸粿肉。将蒸熟的粿肉切块,下油锅炸到通体金黄,外酥脆、内咸香,诱人至极。再配一碟金桔油,举箸,夹起一块炸粿肉,往碟中一蘸,或者一翻滚,浓香爽口的炸粿肉带着桔子特有的清甜,吃再多也不会腻味。
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却是人到中年才悟出,这人间真正有滋味的,必是那清淡的欢愉。难怪有人说,潮汕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会带上粿肉当年货,回乡后吃的第一口美食,也是粿肉。
粿肉是游子回乡第一口菜,也是我们家的“开春第一道菜”,它不仅是母亲带给我的美食传承,更是生活蒸蒸日上的象征。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吃着母亲特意为我准备的粿肉,那醇香一直润到心底,久久不散。
梁义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