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兆禴诗文辑存》广东旅游出版社
□记者 蔡烨华
“春山无处不葱菁,紫陌晴光近可迎。螺黛新描当户照,莺花共语向溪清。江城日暖浮佳丽,南亩风薰发媚明。开爽一冈泰春事足,几回登眺助诗情。”(《揭阳八景诗之紫陌春晴》)
“登斯楼也,极目渔湖,连城而东,环都皆水,界两河而尽头,如岛在海,如舟在江……揽黄岐之秀丽,絜紫峰而崔嵬……”(《重开进贤门记》)
……
这些流传了300多年,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揭阳诗文,出自先贤宋兆禴之手。作为“潮州后八贤”、揭阳“戊辰四贤”之一,宋兆禴不仅以卓越政绩留名史书,更以文才卓著流芳后世。
近日,《宋兆禴诗文辑存》出版,将散佚在浩瀚文献书海中的宋兆禴诗文搜辑汇编,帮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邂逅先贤,了解其精神风骨,也更好地阅读揭阳故事。
宋兆禴(1598~1640)字尔孚,号喜公,揭阳人,出生于渔湖都凤围村(今属榕城区新兴街道东郊社区)宋厝的大户望族,资产殷实。他的父亲宋汝翼,少年时便聪颖过人,一日能记诵长达数千言的古诗文,且禀性慷慨,仗义疏财,为人旷达。宋兆禴自幼酷似其父,聪敏出众,博学多才。万历四十六年(1618)赴省乡试,得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宋兆禴上京赴考,得中进士。当时该科潮州同中进士者,除宋兆禴外,还有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李士淳等人,时人称为“戊辰八贤”。又因和辜、郭、黄三人同隶籍揭阳县学,故四人又合称为“戊辰四俊”。地方官府在潮州、揭阳两地分别建“盛世元凯”“龙飞首盛”坊,以彰科名盛事。
宋兆禴历任江西广昌、浙江仁和两县知县。在广昌任上仅10个月,却“清讼兴文,建筑县城”,深得百姓爱戴,以至他离任回乡,“邑人思而祠之”。在仁和任上,“清简爱民,雅好士”。在杭州西湖公园关帝庙题下的“从真英雄起家,直参圣贤之位;以大将军得度,再现帝王之身”一联,几百年来广为流传。后来因受诬而罢官,百姓闻讯“遮道扳辕而留之”。宋兆禴回到揭阳一年后便病逝,年仅43岁。
宋兆禴文才卓著,尤其擅长作诗,其诗词风格新奇可喜,能道人所未道,广受赞誉。著有诗集《学言馀草》和《旧耕堂存稿》,可惜未刊印而后来散佚。《宋兆禴诗文辑存》一书,收录了存世的宋兆禴诗文,如《赋得陶渊明无钱对菊花》《德安道中望庐山》《揭阳八景诗》等诗,以及《进贤门记》《重新西湖智果寺引》《涵元塔报功祠序》等文。本书附录还收入了年谱、祭文、碑传、序跋、书启、唱酬,还有晚清才女刘清韵以宋兆禴故事创作的杂剧《千秋泪》等相关文献资料,以助读者知人论世,了解宋兆禴的生平,进而解读他的诗文内容。
该书主编、地方历史文献专家孙道平告诉记者,本书的成书背后有一段渊源:20多年前的读书时代,喜欢文史的他,凭着敬意和兴趣,将宋兆禴与黄奇遇两位先贤的诗文搜辑汇编成《湖上二先生辑稿》,后来自2022年因公在榕城工作期间,与凤围宋氏族人多有交流,热心支持宋氏后人对相关文献、文物进行发掘保护,最终在宋氏宗亲的推动下,在原有收集积累的基础上,又藉网络文献平台检索拾遗补阙,最终辑成《宋兆禴诗文辑存》一书。
值得一提的是,孙道平对宋兆禴的诗文和史料作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和考证,对宋兆禴的生平、为官政绩以及历史上名人对其撰著、诗作的评价等进行中肯的介绍和论证,并撰写近2万字的年谱《宋喜公先生谱略》,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先贤形象。历史文化专家陈作宏认为,该书为研究宋兆禴生平、思想、宦绩、品德、才情、为人和交游情况等,提供了广泛的史料依据,非常难能可贵。认为该书是地方文史研究的新收获,在如何围绕地方历史名人开展史料的搜集并进行科学的研究方面,对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有着启迪作用。
|